核心期刊论文网从动植物看《诗经》时代婚恋风俗
所属栏目:外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02 15:57:28 更新时间:2015-04-02 15:30:28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历来都是文学、动植物学、语言学、民俗学等研究的热点。《诗经》中运用大量动植物意象比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周人的生活。文章从《诗经》中的动植物入手,研究《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和生殖崇拜。
关键词:核心期刊论文网,《诗经》,动植物,婚恋,生殖崇拜
作者简介:张兴莲(1979-),女,云南昭通人,昭通学院艺术系讲师,艺术学硕士,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文学地位非常高,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对其研究的著作、论文不计其数,其中除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外,还有从其他学科角度如民俗文化、语言、修辞等对其进行研究。黄元英认为“民俗文化视角是我们探知《诗经》思想本义,领略《诗经》艺术原貌所无法回避和忽视的,对走出阐释《诗经》的‘美刺’模式也大有裨益”。《诗经》被称为“周人全景式生活长卷”,其内容反映了周代的民风民俗、时事政治等。对《诗经》中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对遗存的珍贵民风民俗进行更好的理解并保护。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篇是描写婚恋和生殖崇拜的。谈到婚恋,必然与繁衍后代紧密相连。在古代社会,婚姻的最终目的是传宗接代,正所谓“为族娶妻为重,为己娶妇为轻”“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女人身高体胖才好,这样表示女子身体强壮,今后多子多孙。在那个战乱时代,壮大宗族人口是非常重要的。《诗经》时代民风淳朴,加上对自然的认识也有限,人民多以身边常见动植物来表达心中美好愿望、比喻心中美好事物。据孙作云先生统计,《诗经》中的植物约有143种,其中婚恋诗提到的有五六十种。《诗经》中尤其是描写婚恋、生殖的诗篇,大量运用动植物来做比喻。文章从动植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其所代表的《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和生殖崇拜文化。
一、婚恋形式:正统聘婚制与“野合”
《诗经》时代实行聘婚制。聘婚制首先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请媒人说亲并得到父母允许后,结婚之前还要举行一系列繁琐的仪式。《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些描写的都是正统聘婚制对婚姻的严格要求形成的约束以及周人的婚恋观――婚事一定要经过父母同意,有媒人提亲。在当时,如果婚姻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会被所有人唾骂,正如刘冬颖在她的《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中所说“父母国人皆贱之”。可以看出,当时正统聘婚制对婚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但是,《诗经》里描写的另外一种场景,“仲春三月,奔者不禁”,有人认为这是与传统聘婚制相悖的,看起来似乎不应该存在这种正统聘婚制下。但《周礼》规定,男子的婚龄是20至30岁,女子是15至20岁。有这样的规定就会有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出现。男子在30岁以上,女子在20岁之后没有结婚的大有人在。这样必须有相弥补的其他措施,男女自由“相亲”的形式就出现了,就是“仲春三月,奔者不禁”的婚会,也被称为非正统的“野合”。这种“野合”是为了弥补聘婚制的不足,反映了当时人民真正的生活环境,并不是所有家都有条件按照聘婚制的方式说亲迎娶,也不是所有人刚刚好都在规定的婚龄内结婚。《诗经》中运用大量动植物意象描写男女之间的婚恋,以动植物为定情信物大多是民间的风俗习惯。贵族一般是不会以瓜果作为定情信物,而是用琼玉等贵重物品。这反映了当时淳朴的民风,人与人之间纯洁的情感。
(一)直接以动植物为定情信物
《诗经》中很多婚恋诗中都描写了男女直接以动植物为定情信物。《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男女定情,女方赠送给男方瓜果作为定情信物。瓜果多籽,果实累累,寓意子孙旺盛。女方赠送瓜果给男方,代表愿意为其生儿育女,也指自己有很强的生育能力。《诗经・郑风・溱洧》就是一篇描写“婚会”的诗歌。诗中说道:“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写的就是婚会上男女相互戏谑,心仪男女互相赠送瓜果、花草定情的场面。《诗经・国风・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描述了一个男子捕杀了一只麇,用白茅包裹起来送给心上人作为定情信物。
(二)间接以动植物传情
《诗经》中海油很多婚恋诗描写的是男女以动植物间接传情。这类婚恋诗多数以动植物起兴,后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或求而不得的无奈与痛苦。《诗经・�{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描写了男女在桑林中约会的场景。《诗经・国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苍苍蒹葭起兴,表达自己心中对心爱的人辗转反侧、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柔肠寸断的思念。《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 鸡鸣偕谐。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鸡鸣胶胶……鸡鸣不已。”以鸡鸣起兴,不同阶段的鸡鸣表达了女子焦急等待心上人的难熬与见到心上人无法掩饰的喜悦之情。《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以树檀作比喻,写出了男女之间不能相好的无奈。《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以蔓草起兴,描写男子邂逅自己心仪的女子,内心十分高兴。《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男子把心爱的女子比喻成木槿花,表达了对女子的赞赏和喜爱。《东门之��》:“视尔如�J”。男子将女子比喻成一朵美丽的锦葵花。《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以桃花起兴,描写女子出嫁如桃花般美丽、妖艳。
《诗经》中还有很多其他婚恋诗也是借动植物表达了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及愿望。如,《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其羽。”描写了凤与凰在空中交尾,用来祝福婚姻新人的生活幸福美满。不论是瓜果、花草,还是麇、凤凰都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对爱情对婚姻和多子多孙的美好期盼。瓜果、花草暗示女性生育能力强,像绵绵瓜瓞一样。麇可以使男子身体强壮,合卺礼后多子多孙。 不论是正统的聘婚制还是非礼仪的“野合”,其实都是在官方允许的前提之下进行的。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统聘婚制的补充。这两种婚姻制度使得大方向上周人严格按照周礼实行聘婚制的礼仪程序,在主流婚制下提倡非礼仪的“野合”体现了周礼人性的、合理的一面,能够更好地调和阴阳、玉成男女。
二、婚恋最终目的:繁衍后代
《诗经》时代战火纷飞,生产力低下,民生不安定。在这样的背景下,繁衍子孙,扩充宗族人口自然成为婚姻中最重要的事情。《仪礼・士昏礼》中记载,新郎迎娶新娘前,父亲会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往迎尔相 ,承我宗事”。前面提到的《诗经・国风・野有死麇》中男子将捕杀到的鹿送给心爱的女子。事实上,鹿可以作为药材使用,对男子身体大补。将鹿送给心爱的女子也表示想与她喜结连理,将来合卺后多子多孙。《诗经》婚恋诗中运用大量的动植物意象作比喻,表达对多子多孙的渴望。
(一)弄璋与弄瓦
《诗经》时代宗法制已形成,在嫡长子继承制下,重男轻女思想、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已盛行。并且男子是主要劳动力和战斗力,所以周人对生男极尽崇拜,生下来的孩子分男女有不同的待遇。《诗经・小雅・斯干》中记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生下来的是男孩就给他名贵的玉石等玩弄,寓意将来成王成侯;生下来的是女孩就给她将来从事女红的器具,寓意将来能够贤良淑德,做得一手好家务。《诗经・小雅・斯干》:“吉梦维和?维熊维罴。……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说做梦梦见熊和罴,是生男的征兆,也是表达对生男孩的强烈愿望。《诗经・周南・关雎序》:“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表达对生子的祝贺。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和战火纷飞的时代,对生男的崇拜也是必然的结果。这一观念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至今我国很多地区仍然重男轻女,生孩子偏爱生男。
(二)多子多孙
除了生男崇拜外,周人对子孙后代的数量也极尽崇拜。《诗经》中运用大量的动植物意象表达对多子多孙的渴望。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如螽斯之庆、椒聊繁衍、绵绵瓜瓞等。螽斯素来有一生九十九子的美誉,常常被拿来形容多子多孙的期盼或者祝福。《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瓜果也因其多籽而被拿来比喻多子多孙。《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这里的瓜是指葫芦,葫芦因其籽多,形状又像怀孕的妇女,也被周民当成生殖崇拜对象。花椒果实累累,一串花椒上又有很多分支,也被看成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诗经・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之实,蕃衍盈��,彼其之子,硕大且笃。”以花椒起兴,将身强体壮的女子与花椒联系在一起,寓意其身体强壮、生殖能力强。
结合当时生产力情况和战乱年代人民平均寿命较短的现实,对生殖数量的崇拜也成了合理的需求。人们根据认识自然的能力,崇拜身边最常见的、繁殖能力超强的动植物既符合现实情况,也符合认知心理。事实上,不论是前面提到的官方举办的非正统婚制的婚会,还是男子对身强体壮的女子的赞赏,对繁殖能力强的动植物的崇拜,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当时宗族对人口兴旺、扩充实力的需求。
三、结语
从《诗经》婚恋诗中的动植物意象所代表的风俗文化,可以看出,这些动植物反映了周朝人民的恋爱、婚姻多元性的特点。周礼一方面要求人们严格遵守正规聘婚的礼仪程序,希望人们能够达到“非礼勿为”的廉耻观和道德风尚标准;另外一方面,它又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变通,减损礼法,最终达到调谐阴阳玉成男女的效果,最终达到了繁衍子孙、扩充宗族人口的目的。可以说,一切形式最终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准备的,所以最终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周代的婚恋制――正统聘婚制和非礼仪的“野合”像结合,使得周代的婚恋制度张弛有序、刚柔相济,具有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从动植物角度探索婚恋诗,让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周代社会风俗文化。与当今社会婚恋习俗相比较,周人的婚恋制度有其优点和特色,当然也有很多弊端。当今时下的婚恋也有其不合理之处,有兴趣的人不妨对比研究一下《诗经》时代的婚恋制习俗与当今婚恋习俗的相同与不同。
参考文献:
[1]黄元英.风俗视角与《诗经》的还原阐释[J].唐都学刊,2001(01).
[2]施东东.《诗经》婚恋诗与巫术活动[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8(05).
[3]牛晓贞.《诗经》婚恋诗中的几种植物意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4]文波.女权: 无可奈何花落去―《诗经》婚恋悲剧的社会原因[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06).
[5]邓启华.千古风流寻旧踪―《诗经》婚恋诗评析之二[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1).
[6]樊伟峻.情与礼的矛盾冲突――《诗经》婚恋诗之管窥[J].长春大学学报,2008(05).
[7]邓启华.永留真情在人间――《诗经》婚恋诗评析之一[J].思茅师专学报,1998(01).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