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构节点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所属栏目:矿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3:38:53 更新时间:2023-10-26 16:13:05
摘要: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各种结构分析方法都是采用假定节点区域具有可靠强度的计算模型,节点区域的强度则采用细部构造设计来保证。然而,目前有些设计、施工人员对节点细部构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节点细部构造的详图设计和精心施工,在节点区域留下工程质量隐患,其后果是严重的。节点是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对于框架结构,梁柱交会点为节点,对于剪力墙结构,墙肢交会处的暗柱暗梁也为节点区域。
关键词:抗震结构,节点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抗震结构体系中的混凝土构件,应避免剪切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屈服,钢筋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亦即遵循“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和更强节点”的设计准则。节点是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对于框架结构,梁柱交会点为节点,对于剪力墙结构,墙肢交会处的暗柱暗梁也为节点区域。为提高整个抗震结构体系的延性,保证整个结构的强度能够充分安全地发挥,均应遵守以下的节点设计准则:
(1)节点在性能上应表现出与其相邻构件相同的使用荷载特性;
(2)节点应具有可靠强度,足以抵抗相邻构件承受的最不利荷载组合,在必要时甚至可抵抗几倍的荷载;
(3)节点构造应施工简便,有利于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各种结构分析方法都是采用假定节点区域具有可靠强度的计算模型,节点区域的强度则采用细部构造设计来保证。然而,目前有些设计、施工人员对节点细部构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节点细部构造的详图设计和精心施工,在节点区域留下工程质量隐患,其后果是严重的。本文结合工程施工经验和事故工程原因分析资料,提出抗震结构节点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混凝土强度方面的问题
1.1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选择缺乏依据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基于降低造价的考虑,设计人员通常对墙柱和梁板的混凝土分别选择不同的强度等级,对于节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未明确说明。施工人员则根据施工缝留设在梁底标高以下20~30mm的惯例,想当然地认为节点混凝土与梁板混凝土为同一强度等级。这种缺乏依据的选择是不安全的。对于框架结构,节点承受由梁柱传递来的轴力、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受力状态十分复杂,其破坏形态主要为剪切破坏,在地震力的反复作用下将形成多条交叉裂缝,把节点核心区分成若干混凝土块体,大大降低了节点区域混凝土的强度,因此必须采用构造配筋措施来提高节点强度。节点区域采用高强度等级混凝土也是必要的,施工规范要求在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较大时,应使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但这种选择非常不利于施工。若强调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则将在梁柱侧面留设垂直施工缝,而这些位置根据结构理论恰是剪切力最大的部位,施工缝的留设不符合规范要求,也难于保证施工质量。为了方便施工,施工人员通常是把梁板混凝土统一到较高的强度等级,反而造成水泥用量增加,工程造价提高。事实上,将墙柱和梁板的混凝土选择相同的强度等级,在设计中作全面统一考虑,对于整个工程的结构造价是经济合理的。
1.2浇筑混凝土时振捣不密实导致节点混凝土强度不足
节点区域是钢筋非常密集的部位,主梁受拉钢筋全部弯折插入,柱中主筋也需占据一定空间,还有必须加密的箍筋。这种情况连绑扎钢筋都很不方便,浇筑混凝土时下料和振捣就更困难。施工人员往往就此忽视了节点区域的重要性,混凝土浇筑时漏振或振捣不充分,形成较多蜂窝或松散孔洞,严重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1.3施工缝处理不当影响节点区域混凝土强度
节点在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施工缝通常也都是留设在节点的上下端部。此部位必须承受较大的剪力,是结构的最薄弱环节。在每一层楼板高度处,形成两道施工缝的暗梁及楼板就是剪力墙结构中特别薄弱的部位,因此施工缝处理不当,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发挥有很大影响。规范要求施工缝接缝处应先清除表面水泥膜和松动石子,或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即凿毛处理),充分湿润后宜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或100~150mm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于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但实际工程中很少严格按要求施工,尤其在节点底部的施工缝部位,由于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墙柱模板尚未拆除,施工缝处理不便,更易形成水平裂缝和松散夹层,留下工程事故隐患。
2构造配筋方面的问题
2.1抗震墙中暗梁配筋设计的问题
大多数设计人员习惯于将楼层标高处的抗震墙暗梁设计得与墙同宽,而由此进行配筋设计时,往往未考虑到暗梁钢筋与墙中纵横钢筋以及暗柱钢筋的相互关系。
抗震规范要求,暗梁外侧纵向钢筋端部必须弯折插入暗柱主筋内侧,而因实际施工较困难,通常是直接将暗梁纵向钢筋置于暗柱主筋内侧,这就导致暗梁纵向钢筋之间的净距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而且由于宽度较实际尺寸小,箍筋也没有紧密地箍牢纵向钢筋,直接影响了构件的抗裂性能。
暗梁设计与抗震墙同宽时,墙中竖向钢筋与暗梁纵向钢筋相撞,施工详图中将其置于梁两侧钢筋的内侧。但在暗梁外侧纵向钢筋内移后,墙中竖向钢筋仍然置于暗梁钢筋内侧,其结果不但使梅花形布置的拉结筋失去作用,也降低了抗震墙的强度。故而只得将墙中竖向钢筋布置于暗梁纵向钢筋外侧,暗梁一般与连梁设计成同一高度,高度较大,且暗梁上下端常为留置水平施工缝的部位,墙中竖向钢筋必须承担水平施工缝处的全部剪力值,属于水平和竖向钢筋加强区。若在暗梁高度范围内,墙中竖向钢筋失去水平钢筋的约束,则极易产生混凝土保护层的局部破坏。
2.2框架节点箍筋加密的问题
为确保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具有较高的核心强度,抗震设计规范强调框架节点核心区的箍筋必须加密,其配箍量不应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必要时还须进行详细的节点内力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附加措施。遗憾的是,有些设计、施工人员对加密节点箍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形成遗漏。设计人员从未考虑进行节点内力分析,甚至忽视了按最小体积配箍率作构造配筋。通常在施工图中只有柱端的加密配箍量标注,而节点核心区内无明确标注。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节点区纵横交叉的钢筋本来就很密集,按正常情况绑扎钢箍已感困难,要求加密难度更大,在施工图无明确标注的情况下,也就很少能满足规范要求。
3锚固长度问题
3.1设计不周引起的锚固长度不足
为保证锚固长度,主梁纵向钢筋须弯折插入节点区域,其受力状态复杂,当水平锚固长度lh较短时,多出现侧面鼓胀裂缝,致使核心区混凝土斜向劈裂或压碎破坏。当钢筋弯后垂直段lv较短时,常因发生垂直钢筋踢破保护层而破坏。因此规范对节点区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或laE、水平锚固长度lh及垂直锚固长度lv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实际中,有些设计人员对最小锚固长度la或laE的取值较为重视,却很容易忽视节点中受拉钢筋的lh、lv,使受拉钢筋的锚固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其主要原因在于对la或laE取值时忽略了梁柱实际尺寸的影响。例如,在设计说明中按抗震设计规范取最小锚固长度laE=la=35d,在节点施工图中仅示意了受拉钢筋在节点内的锚固位置、弯折方向及锚固总长度(在标准层节点为laE,在顶层节点为1.2laE)。实际上,柱截面b×h=350mm×350mm,梁截面b×h=250mm×350mm,在标准层,d=22mm,laE=la=35d=770mm,实际水平段lh=320mm<0.45laE,必须采取附加锚固措施。
3.2施工缝留设位置不合理造成锚固长度不足
施工规范规定柱的施工缝宜留设在梁底标高以下20~30mm,或留设在梁板面标高处,其原则是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力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施工时为方便柱身混凝土下料和振捣,习惯于在梁内钢筋未绑扎前进行柱身混凝土浇筑,并将施工缝留在梁底,以致梁内节点上部钢筋不能伸入柱内,造成节点主梁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不足。在上例工程中,laE=35d=770mm,lh=320mm,lv=450mm,要满足此要求,则柱上端施工缝应留设在梁底以下150mm处。实际施工时按习惯在梁底30mm留缝,发现矛盾后将弯折钢筋垂直长度取为10d=220mm,l=540mm=24.5d,既不能满足最小锚固长度la要求,更不能满足抗震最小锚固长度laE要求,严重削弱了结构的抗震能力。这种施工错误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在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详细做好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