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从《帕梅拉》中透视信仰的力量
所属栏目:外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14 16:54:05 更新时间:2015-05-14 16:17:04
文学论文投稿期刊推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是专门从事中国大陆以外即台港澳与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的理论性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0年创办以来,受到海内外文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极大关注,被称作是促进海内外文化学术交流的纽带,展示世界华文文学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
摘 要:《帕梅拉》一书中渗透着主人公对上帝的信仰,使其成为反抗威逼利诱的动力之源,也使帕梅拉乐观地面对艰难困苦,拥有善良、宽容的高尚人格。
关键词:信仰,动力之源,乐观,宽容
《帕梅拉》是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小说家塞缪尔・理查森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帕梅拉》一经推出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从作品的叙事技巧、心理分析、话语权之争等方面进行剖析与研究,鲜有人从信仰的角度对主人公帕梅拉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信仰的作用,从一个新颖的视角,揭示帕梅拉在苦难中的乐观、宽容,以及善良,拥有高尚美德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的帕梅拉仅仅是一个女仆的形象,面对B先生权利的威逼利诱,她之所以敢于反抗,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下自己的贞洁,是有一种内在精神在支撑,而这精神的基石就是作者赋予主人公那坚定不移的信仰――对上帝的信仰。
一、 反抗的动力之源
首先对上帝的信仰使帕梅拉有一种意识: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我的身份只跟地位低微的奴隶一样,但是我的心灵却跟公主的同样重要”(188)。正是对上帝的坚定信仰,使年纪尚轻的帕梅拉懂得自尊自爱,认为“美德才是唯一高尚的”(51)。面对B先生的无理挑逗,对上帝的信仰更是成为帕梅拉维护自己贞洁的挡箭牌,或是作为防守和进攻的武器。“如果先生这样害怕仆人们知道您的这种不良企图,您无疑应当更害怕万能的上帝才是,因为我们全都站在他的面前,无论是最伟大的人,还是最渺小的人,全都要对上帝负责”(72),并“希望先生的良心将成为您的传教师”。最终帕梅拉坚定的信仰感化了B先生,使他变得温柔善意,敢于坦诚自己的内心,体验到坦荡的纯正的快乐。
其次对上帝的信仰规范着帕梅拉的行为。帕梅拉心中有上帝,认为人无论在做什么呢,都会有双眼睛在观注着人的一举一动,因此对于B先生对她的邪恶企图,帕梅拉感叹到,“可他竟然不惧怕那双无所不见的眼睛,其实只是他心中策划的阴谋,而且处在极为秘密的活动中,也绝不能逃脱那双眼睛的注视啊”(141)。信仰,在于相信什么,可以对自己的一生和心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步可以走向深渊,一步可以步入天堂。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正思想就能使人作出恰当的行为,“他送东西给我时,除了我要给他做我分内的事外,还指望我给他提供其他的服务,我不想满足他的这种要求,因此我想在离开时,把他的礼物全部留下,这样做才是恰当的”(43)。
二、 困境中的乐观
帕梅拉出身穷苦家庭,父母均是诚实正直的农民,面对主人家富足的生活,帕梅拉却在信中写到“亲爱的父母亲,尽管你们为了维持清贫的生活千辛万苦地劳动,但我确实没有听说有任何一对夫妇像你们这样幸福的。也许上帝总是把一件东西给一个人,而把另一件东西给另一个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得到所有的东西。不过亲爱的父母亲,上帝把知足给了你们,它比拥有世界上一切财富但却不知足好得多”(52)。帕梅拉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而这恰恰来自对上帝的信仰,认为上帝是公平的对待世上每一个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帕梅拉被B先生囚禁的日子里,她苦心构思的逃跑计划都以失败告终。在她意志消沉时,企图自杀,在这危难关头,帕梅拉心中的上帝拯救了她。帕梅拉认为这些苦难是上帝对人类的一种考验,“难道你敢说,如果考验增多并继续下去,那你就宁愿死去也不再忍受吗?约瑟不正是由于受到不公道的监禁反而得到晋升的吗”,帕梅拉意识到现在的悲伤虽十分沉重,但却是暂时的,“也许万能的上帝只不过是让这些苦难来考验我是否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对上帝的信仰,帕梅拉在困境面前依然保持头脑清醒,视困境为上帝的考验,因此变得更加坚强勇敢,从死亡的边缘拉回现实,积极乐观地面对挑战。
三、 苦难中的宽容
宽容是人类的高尚品质,是信仰上帝“爱的哲学”的反映。首先,宽容体现在男女主人公由双方对立最终走向和解,相互接纳。尽管B先生对帕梅拉冷语相对,威逼利诱,但是当帕梅拉真正面对B先生的善心好意时,帕梅拉忘记了过去的种种,最终面对已改邪归正的B先生,帕梅拉愿意与之结婚,体现了帕梅拉善良宽容、不计前嫌的一面,而能对B先生的私生女的接受并愿意善待她,则更是体现了帕梅拉的宽容大度。其次,帕梅拉的宽容同时也体现在她对朱克斯太太的接受与谅解。两人和好后,B先生在帕梅拉的日记中发现了朱克斯太太执行命令有些过分,于是建议解雇她,但帕梅拉表示“我现在的幸福都是由于受过的苦难带来的,因此如果为了那件事,我不能宽恕原谅完成那件事的工具,那就错了”(352)。帕梅拉以德报怨,正是由于心中信仰上帝,形成宽容大度的人格特征。
帕梅拉“向上”的人生轨迹几乎与信仰的天路历程全线吻合,它不是被描述成实现野心或欲望的不择手段的奋斗,相反却是克服调整欲望并追求神思的过程。信仰,它存在于每一个满怀希望和爱的人心中。帕梅拉坚定的人生信仰使其在苦难中保持乐观,拥有善良高尚的人格,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参考文献:
[1]理查森著,吴辉译.帕梅拉[M].译林出版社, 1997.
[2]齐宏伟.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黄梅著.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M].北京三联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