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发表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5-06-17 15:54:33 更新时间:2015-06-17 15:29:28
历史是各个国家都会有的,一些遗留下来的建筑,园林,文化区等也都是历史最好的见证。国家现如今也在对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故宫就是人尽皆知的古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除了故宫和一些园林之外,现在留下来的也不多了。本文就对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进行了一些探讨,是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发表范文,下面是文章正文: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街区的保护成为遗留城市记忆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磨合的阐释,对东交民巷历史演变、现状价值的评估、以及将来保护模式可行性的分析,结合保护理论与方法得出最终保护与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保护模式,措施
一、历史演变
东交民巷在元代原名江米巷,为南粮北运的交通要地,因而得名,同时也是中国商贾聚集和驻留的要地。清朝时期,清政府分別与英法、美、俄国签订条约,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后来东交民巷扩大为使馆区的代名词。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定都南京,各国使馆相继前往南京,但东交民巷仍为各国所控制。1959年开始,中共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东郊建国门外三里屯的新馆址,东交民巷建立使馆的历史就此结束。
二、历史及教育意义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该地区历史的发展脉络,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每一建筑单体的价值,更在于单体之间相聚相融所形成的虚的空间和历史性群落空间。历史已经远离、尘封,可是它给予世人的警示却是必须谨记在每一个国人心中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东交民巷是不二之选。而且,分布在这里的近代建筑极富有特点,不仅从国家地域特点还是时代特征来看,也是建筑爱好者考察学习的基地。它的存在也为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积淀。
三、现状评估
8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市建设的发展,东交民巷的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汇丰银行、怡和银行、俄罗斯馆的旧址因拓宽马路被拆除;德华银行于1992年被拆除;日本使馆旧址被北京市政府占据;街上还兴建了许多高层建筑和现代建筑,整条街的风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现有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多为国家机关办公地点,沿街有北京市公安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青年旅行社、外交部招待所、新侨饭店、红都时装公司等。现状建筑多为更新后的建筑,虽然有些恢复了原貌,但整体性不强,有几个旧使馆没有标注名称,这使得来此参观的游人不能准确的体会历史的文化感,如果没有专业讲解人员,对于初次到这里的人来说不能都体会其历史意义的。
四、保护规划原则
1.保持以机关办公为主的办公街区:东交民巷的历史变迁,以及解放后政府机关的迁入,形成街区以办公建筑为主的格局,且在整个北京古都风貌中,嵌入了独树一帜的西洋建筑风貌。维持以办公用地为主地块性质是恰当的,所以要进一步强调整个街区的性质。
2.开辟旅游路线,强化街区的独特景观价值:街区中景观价值较高的建筑多分布在东交民巷道路的两侧,而保密性较强的机关单位多分布在街区中北部,在不影响机关办公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这些有重要建筑遗存的地段连结起来。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 仅仅依靠社会支援并非长远之计,因此可开辟参观路线,创造一定经济效益,使之正常循环,从而使保护得以持续发展。
五、保护策略
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整体性、原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策略。
东交民巷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由街巷、庭院、建筑、装饰构件、园林绿化等要素组成的整体,必须完整地将历史信息保护并展示出来,是“街巷—院落—建筑—装饰”的全面保护。不仅要保护物质环境要素,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节奏、场景、内容,以及街区的各项历史信息。
在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注重原真性的保护:完整保留传统街巷;最大限度地保护院落,使整个街区保持清末民初时期的院落形态;确保原真性的建筑风貌;对需要简单维修加固的建筑物等采取隐蔽性维修加固;街区中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遗存物和装饰物应原地原物保存。
东交民巷在民国时期受西方建筑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活需求的多元使街巷中的院落,不断破墙开店、变宅为商,各种业态相继出现。这种变化已经成为东交民巷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东交民巷这种多样性特征,是对整体性与原真性保护的重要补充。多样性的保护就是不必恢复历史街区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印记,也是历史文化保护的一部分。
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应遵循“循序渐进、有机更新、居民参与、动态保护”的原则。东交民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实施过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街区的维护、功能的调整将是持续的。如果把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象、轮廓、甚至远景等景观要素合理裁剪,并与街区中的可公开地段的建筑景观相融合,就能组织成不同时段的景观片段和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使游人能够深入街区领受其独特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桂晓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治研究[J].学术论文专刊,2010.
[2]张家臣,张蓉.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历史建筑保护及利用发展研究[J].主题建筑,2010,07.
[3][英] W·鲍尔著.城市的发展过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4]杨鸿勋.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国际学术讨论回忆文集[R].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其荣,杨北帆.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李树栋.北京东交民巷保护规划中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2,01.
历史文化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社会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1月。该刊以学术研究及为世界社会学知识发展做出独到贡献为目的,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开放学术天地、促成中国社会学学术进步为宗旨;强调以规范的经验研究为基础,提炼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