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5-11-17 14:36:24 更新时间:2019-06-15 14:00:58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本文是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摘要]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也只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接的服务,才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够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发展自己,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2010年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试点单位,成为广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任务的三所院校之一。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高新区(现代装备制造与汽车技术)人才指定培养基地。“以学院为主组织学生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中山火炬模式”已形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新时期,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亟须强化高端产业、高质文化、高尚环境、高端人才、高度宜居等珠三角最美丽湾区的国际化、高端化示范功能,拓展该区域的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一体化示范功能,解决区域发展设计研发功能、市场营销功能、教育培训功能与高端人才缺失等问题。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也只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接的服务,才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够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发展自己,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社会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出发,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接的服务,不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动力和活力,已成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中山市积极把握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谋划、积极先行,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努力建设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着力打造沿海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珠江口西岸重要服务业基地,努力建设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和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中山市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7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5个和省级以上名牌名标406个/件,落户中山世界500强企业有24家。
(一)地缘优势产业
中山是粤西连接深圳、香港乃至更宽地域的黄金走廊。广珠城轨的开通,规划建设中的西部沿海铁路、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将为中山提供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90公里半径内中有5大机场和4大外轮深水港,中山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中国十强、世界百强的地位,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对外发展贸易方便,是天然的海运良港。
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根据正在修编的《中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决定从现在起,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将中山打造成为珠三角西翼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一镇一品”的互补性经济模式
中山是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城市,并且是珠江口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山传承着浓厚的“亲商安商、扶商富商”发展氛围,拥有各类市场20多万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就有3629家,投资总额高达167亿美元。
中山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蓬勃发展,12个科技专业镇,培育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产业园区。“一镇一品”是中山独有的经济模式,各镇错位发展,已形成中国乃至世界的专业品类生产集散地,专业镇已成为中山市最具特色也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也开创了极具特色的中山发展模式。
(三)现代工业的火炬传奇
中山火炬开发区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于1990年共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是中山工业最发达的区域。
中山火炬开发区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工业企业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有23家,出口创汇位居中国十强,同时拥有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技术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装备制造中山(临海)基地,七块国家级牌子居全国高新区之最。
在广东,中山“火炬速度”一直令人交口称颂;在产业园区经营方面,中山“火炬模式”和“火炬现象”在全国高新区广为流传,开放和勇敢的中山火炬人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现代工业的火炬传奇。
(四)转型升级平台的翠亨新区
中山翠亨新区位于中山东部沿海,地处珠三角地理中心,是沟通珠江口西岸和东岸的战略桥梁。新区规划范围包括南朗镇、横门岛及东部临海区域,总规划面积约230平方公里,起步区约20平方公里。翠亨新区是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全省转型升级重大合作平台之一。
翠亨新区产业选择以“前瞻性、根植性、错位性、融合性”为原则,与临近地区实现错位发展,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方向的六个重点产业:即以文化服务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生产服务业、以旅游休闲为重点的生活服务业和以健康医药为重点的现代生物产业、以风电产业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游艇产业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努力将翠亨新区打造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重大合作平台。翠亨新区依托“九峰环抱、七水汇集”的生态基底,打造“青山翠林衬城、碧水绿道融城”的生态格局,使其成为世界一流的宜居、低碳、现代化的滨海新城。 (五)文化名城
中山市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历来崇文重教,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许多英才俊彦,产生了众多闻名中外、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中山的文化传承形成本土独具特色的香山文化,香山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构,为岭南文化增色添彩,对岭南文化研究是一个重大推动。“慈善万人行…全民修身行动”都彰显了中山以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精神,阐述城市的幸福与光荣,中山正向着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位居全市首位。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据测算,中山火炬高新区未来五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将高达2万人以上,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明确之后,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则可以加大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并能够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进而为高职教育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保证。
国家《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对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将珠三角地区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2009年,广东省政府提出,把“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从珠三角地区逐步转移至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双转移”,加快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实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双提升”战略,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双转移”和“双提升”的战略目标,《纲要》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广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广东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措施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火炬学院依托的最坚实的行业背景。从教育的角度看,园区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产业具有突出的高科技特征,是我国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产业,代表着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与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是相一致的,有利于学生就业向这一领域流动。二是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充实了专业和课程的内涵,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我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三是园区产业研究开发具有工程性研发的特征,与学院的项目研发水平和特征相一致。有利于学院的产学研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院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中山地区处于广东省的枢纽地位,与广州、珠海和香港之间,交通十分便捷,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和紧密。这一大区域是我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也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最迅捷的地区。这一区域产业的特征决定了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要求,火炬学院在办学中,目前的人才培养和输送范围,已经突破了中山地区。在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方面,区域更为广阔,合作形式更为丰富,成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辐射力提升的重要条件。
三、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区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4年4月,直属中山市人民政府,并由市政府委托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校企深度融合的“中山火炬模式”受到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高度关注。推动区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军地共建培训基地
建立了军地合作的人防教育主题公园和交通战备器材保障培训中心,培养防灾减灾和交通战备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省、市人防办出资4000万(首期2000万),中山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统筹95亩土地,学院提供人才与管理,共同建设“中山人防教育主题公园”,并以此为基础,共同申报了人防与应急管理专业,编写了《防空防灾知识与技能》、《人防与突发事件安全防护教育》教材;与国家和省交通战备办公室联合共建广东省交通战备器材保障培训中心,编写了《装配式公路钢桥使用与管理培训教程》、《装配式公路钢桥构件图集》,联合开展了7期培训。
(二)校协共建培训学校
与中山市现代服务业协会共建中山市现代服务业职业培训学校,面向社会人员及中山市高等院校在校生,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主要在金融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物流管理、装潢设计与制作、企业信息化管理等7个专业16项工种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
(三)联合共建科技平台
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开发区管委会累计投入900多万元,与学院共建“光机电技术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全市第一家光学工程技术中心。2007年以来,为园区36家光学企业提供检测与技术服务。
(四)回炉培训企业员工
开展企业员工“回炉”培训,2007年以来,累计培训企业员工8000余人次。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和资格鉴定,2009年共鉴定2600余人次。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培训新格局。
四、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区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虽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是缺乏系统性。与区域企业合作和为地方服务中仅局限于搞一、两个项目,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整体性、连续性,没能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应从怎样坚持不懈、办出特色、形成品牌进行长远思考规划。
二是缺乏紧密性。高职院校的行政隶属关系上脱离行业,形成了与企业联系不紧密的格局,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也往往停留在认识上或者口头上,这就直接导致社会服务意识滞后,服务成效欠佳,应与企业密切对接,共同合作建立二级学院等。
三是缺乏主动性。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并且存在着对与社会、企业打交道热情不够、精力不足的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走出校门参与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去。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外延正在逐渐扩大,作为省示范和国家骨干院校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职责,更应当向社会开放,与社会融为一体。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体系要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实现自我造血功能,适应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知识库、人才库、助推器。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职教通讯》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几家职教刊物之一,创刊20年来,《职教通讯》逐步形成了切合时代脉博,贴近职责实际,准确把握职教热点与难点,及时为职教实践提供有益指导,融理论性、报道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办刊特色,连续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
文章TAG标签:区域经济论文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