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职称论文低碳生活下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01-04 17:42:35 更新时间:2016-01-04 17:28:28
景观设计是农业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各个地区根据气候和环境的不同,景观设计的情况也不相同,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会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安排。本文是一篇江苏职称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低碳生活下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
摘 要:笔者根据近几年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经验,从景观的各个组成设计元素去分析在低碳生活的背景下对现代景观设计方法的改变。探讨景观设计走低碳生活道路的可行性和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关键词:低碳,景观,设计元素
The Method Research of Landscape Design in Low Carbon Living
Zhang Zhiyong
(Xuanche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Xuancheng 242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work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design,from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hanging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 in low carbon life. The feasibility of low-carbon way of life and the trend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development were studied.
Key words:Low carbon;Landscape;Design elements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2009年12月7日开幕以来,这个“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人类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因此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生活已经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要求之中。
1 研究现状
1.1 低碳生活的概念“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过程中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主要体现在低消耗、低能量和低开支等方面。包含内容非常广,凡能够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方式都可以统称为低碳,如生活的节能减排、建筑的绿色设计、出行的节能措施等。
1.2 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为特定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进行最恰当的土地利用的设计,通常分为硬景观设计和软景观设计。据笔者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亭、构筑物、景石、座椅和园林建筑小品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草坪、花灌木和树木等。
1.3 “两者”的联系 低碳实际上就是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强二氧化碳吸收量。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多研究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如何增强二氧化碳吸收量问题,除了化学类溶剂中和外,只有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可以解决,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氧气,所以说低碳和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联系性。
2 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景观表现的特色不同,但都可以分解到地形设计、水体设计、种植设计、建筑与小品设计和道路设计这5个元素之中。通过改变每一个景观设计元素的低碳化来达到整体景观低碳化的目的。
2.1 地形设计 当前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设计越来越多,但设计师基本上都是随机设计地形,很少考虑现有状况。特别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只注意遵循景观师的图纸要求,而未考虑减轻施工对原有地貌的破坏,殊不知,在创造新地形的时候已经破坏了本地原有生态环境。
2.2 水体设计 在景观设计师的脑海中一直都有着“小桥流水”的思想,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管现场环境是什么样子,总是刻意的去创造一定区域的水面,把原先的陆地挖成湖面,追求一种平静的水面、汹涌的喷泉和光滑的驳岸的水体景观,但水源无法补充更替,往往容易形成死水或臭水,也有用自来水来补充的,这些都是不低碳的表现。
2.3 种植设计 植物是低碳处理的最好元素,但是近些年设计师在植物种植设计中长期形成的“草坪热”、“大树热”等现象大大的降低了植物原有的碳化作用。植物种类单一,植物群落单调,特别是有些道路的行道树只采用一种植物,热带植物的大量引用给本来就不太合理的种植设计更是雪上加霜。
2.4 建筑与小品设计 大量建筑和小品的设计材质不环保,如采用很多的木质结构,鲜艳且深色彩的大量应用;建筑亮化的不科学,景观灯从晚上一直亮到早晨,造成很大的浪费。建筑造景过多,喧宾夺主;建筑尺度过大与周围景观不协调;装修过于堂皇,显得不伦不类;过分强调险、奇、新,忽视安全隐患等现象也较多。
2.5 道路设计 当前景观项目中采用的材料多采用水泥、花岗岩、青石板、沥青等不透水材料,在对环境艺术的不断追求中,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如封闭的地面和高楼大厦使现代化都市的地表逐渐被硬化铺装所覆盖,水分无处下渗,降水进入河道或者地下排水管道,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
3 低碳式景观设计方法
3.1 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 景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改造地形为基本出发点,不要一味的创造新景观。应根据现场的地形地貌特征适当的加以改造,改造不好的环境因素,保留较好的环境因素,运匠心于丘壑泉池,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以构成优美景致,创造不同的景观特色。适度开发新的环保材料应用到传统的塑石假山中,达到生态低碳的目的。
3.2 自然生态的水体设计 水体设计以湿地建设为出发点,通过开放型河道设计,用带孔的石板砖垒砌河道,建立河流中水体与土壤间的物质与营养联系,培育复合水体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化、自调节功能,发挥水体的综合生态效益。景观环境之中的雨水收集多采用雨污分流方式,使不需要过滤和处理的雨水直接流入河流中。利用城市的绿化带、生态洼地和池塘来作为雨水收集池,给雨水更多的下渗空间和时间,既缓解城市下水道的排水压力,又给雨后天晴的城市用水提供一定的支持。增加对水生生物的利用,既保持生物的生态平衡,又增加景观的观赏作用。通过分析水生植物对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和污染物的吸收及分解作用,选择不同的水生植物来适应不同的受污染水体。 3.3 原始群落的种植设计 不同的植物对于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应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于植物根系或土壤中。据专家测算,每年阔叶林大约吸收碳当量350t/hm2,每hm2针叶林只吸收碳当量920kg,草坪大约吸收碳当量860kg,每生长1m3的林木平均多吸收1.82t碳当量。因此增加阔叶林在整个植物群落中的比重可以强化植物固碳减碳的能力,应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建设乔、灌、草层级的原始群落结构。多选择一些适宜粗放管理的植物品种,推广喷灌技术等都可以达到一定的低碳要求。多建生态景观,少建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多营造增氧的林荫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原始位置,增强园林景观的碳汇能力,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4 绿色环保的建筑与小品设计 景观建筑的数量和面积的设置,要坚持以植物为主,建筑为辅的原则,并结合园林的性质和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配置各种园林建筑和小品,使其在发挥使用功能的同时,最大化的发挥低碳的作用。建筑的装饰装修要与建筑功能相一致,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切忌千篇一律。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材料,减少使用大红、绿色、紫色等深色系的装饰色彩,因为深色的涂料比较容易吸热,容易增加能量消耗。景观中的路灯、庭院灯、草坪灯、埋地灯和壁灯等尽量选择太阳能产品,并采用智能控制,做到白天自动熄灯,夜晚自动亮灯,合理使用全夜灯和半夜灯的布置,路灯可以保持全夜灯,而庭院灯晚12:00之后几乎很少使用,就可以采用半夜灯,这样都大大的减少能源的浪费。
3.5 实用舒适的道路设计 尽可能采用无碳或者低碳的道路组织方式,运用“空间尺度”的观念,让自行车、电动车和旅游巴士服务于不同的景观游览空间尺度。着力打造生态停车场,机动车停地下,地上覆盖花园,在景观环境之中创造丰富的步行体系,隔绝机动车对环境的影响,给大家创造轻松愉快的健身空间场所。道路材料上多采用生态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碎石铺地、透水沥青、生态砂、植草格、透水砖、陶土砖、HDPE排水格等,注重竹材的应用,竹是速生植物,3~4a即可成材,而木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成材。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景观设计方法创新,注重生态材料的选用和低碳思想的确定,需要景观设计师的努力,同时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更在于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处理人地关系及沟通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综合学科,只有通过全方位、科学理性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其“低碳生活”的实力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锐,王俊杰.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J].低碳生态城市,2011,1(18):53-59.
[2]王丁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36-15239.
[3]张成,曹加杰.居住区低碳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22-18423.
[4]张智勇,江国华,褚群杰.常绿树与落叶树在行道树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1(9):20-21.
[5]张曼胤,崔丽娟,李伟,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292-296.
江苏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世界林业研究》是国家林业局科技情报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世界各国林业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科技教育,以及林业各专业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林业热点问题的探讨。为制定我国林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林业科研人员、高等林业院校的师生以及林业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