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刊以人为本视野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6-01-13 15:25:08 更新时间:2016-01-13 15:26:04
高等教育是一个教育层级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一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我国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是一篇教育期刊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以人为本视野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在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逐步凸显,如高等教育质量开始滑坡、高等教育精神逐渐缺失、高等教育独立性日渐减弱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部分高校开始以经济效益衡量成败得失,反映出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如何以人为本实施高等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重要性,建议
一 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为社会输送了不少有用之才。但是,在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如高等教育质量开始滑坡、高等教育精神逐渐缺失、高等教育独立性日渐减弱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部分高校开始以经济效益衡量成败得失,这一切都反映出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如何以人为本实施高等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 高等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所谓以人为本,是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体现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注重以人为价值核心,将人视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早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之际,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已见雏形,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所有活动的根本要素;一切活动都要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终极目标。
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就是高等院校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在组织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项管理活动中做到以人为中心。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要求。
1.高等教育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定位不清,一直停留在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去思考,而不是从高等教育对个体的生命意义去考虑。从政治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旨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经济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这两种认识恰恰忽视了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忽视了“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受教育者也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谋取一份好职业,而不是为了完善个性,这就导致高等教育成了一种堂而皇之的包装。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使高等工作重新焕发出活力,使高等教育回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本质问题上,实现功能回归。
2.弘扬高等教育精神的必然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高等教育腐败事件屡屡发生,招生黑幕屡禁不止;教师晋升只以论文数量为依据;教师不安心教书育人,反而落于争名夺利的桎梏中。自古以来人们推崇的无私奉献、求真尚美的高等教育精神已经渐行渐远,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蒙上一层阴霾。
我国知名学者钱穆先生明确指出:“仅用实用主义论教育,必然导致专家学者专注于寻职业、谋出路,自私自利,不顾他人。而整个教育精神必沾上急功近利的铜臭味,舍本逐末。”高等教育精神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工作者应该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要实现这个目的,唯“以人为本”能做到。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举国上下的奋斗目标,具体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首先需要培养出和谐的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促进未来社会长治久安的主力军。高等教育要通过对大学生的心性和道德教育,将他们培养成真善美的人,集知识、技能、素质、理性等于一体的人。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和谐的人,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完成。
三 高等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议
1.坚持以学生为本
毫无疑问,高校的主体有两类,一是学生,二是教师。高等教育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为学生服务。从目前来看,高校中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所以见识更加开阔,思维更为活跃,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力,以友善、平等、和蔼的态度与学生相处;要采取新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事实证明,只有将学生视为具体的、鲜活的、个性的主体,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
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到这么几点,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新型教学法,尽量实现因材施教,逐渐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2)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使其具备人文精神;(3)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三下乡”、志愿支教、社会调研等,竭力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优秀教育期刊推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季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旨在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坚持立足中国教育现实、着眼国际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众多学科参与的栏目特色,目标是在近年内办成一份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规范化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