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贷款公司如何解决法律问题
所属栏目:公司法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25 17:05:35 更新时间:2016-08-25 17:05:33
小额信贷制度是我国为发展农村地区经济而进行的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而小额贷款公司则可谓是实现这种制度的载体之一。小额贷款公司于2005年12月开始在山西、贵州、四川、内蒙古、陕西等五省区进行试点,随着2008年5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摘 要】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小额信贷制度的载体,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本文从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特征入手,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提出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法律问题,如身份、成本收入、监管等问题,并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究,最后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自己的完善见解,希望有利于小额贷款公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身份
截止2011年12月31日,我国已经成立4282家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47088人,实收资本3318.66亿元。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法律问题,为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一、小额贷款公司概述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义
国际上,目前对小额贷款公司并没有明确、统一、标准的定义。但一般而言,小额贷款公司是指专门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的公司。在2008年5月银监会和央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小额贷款公司被定义为: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依法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法人,具有自己独立的法人财产,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可见,《指导意见》并未明确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主体的性质,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主管机关(金融办)并无颁发金融许可证的权力,小额贷款公司也便不能拥有金融主体资格。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
1、服务对象的弱势性。根据《指导意见》规定可知,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为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等“弱势群体”解决融资难题。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因为无法提供银行正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质押等担保措施,所以往往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小额贷款公司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创新,专门以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为对象提供金融服务。
2、业务范围的有限性。《指导意见》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原因在于小额贷款公司在性质上并不属于金融机构, 同时为了防范风险,所以无权开展存款业务,只能贷不能存。资金主要来源包括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还有来自于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可见资金来源十分有限。
3、运作目的的营利性。《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 0.9 倍,具体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小额贷款公司只有以营利为目的,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才能让股东收回投资,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小额贷款公司的商业发展。
4、贷款程序的高效性。贷款投放快速,贷款手续简便,审批时间较短。传统的服务农村及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业务上都是按照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的模式来进行的,由此引发了不少诟病,比较之下,小额贷款公司的手续更为简便高效。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根据《指导意见》有关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从事发放小额贷款业务,部分试点省份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对小额贷款公司从事业务做了具体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在本行政区域内**各项小额贷款,开展小企业发展、管理等的咨询业务以及其他经批准的业务。
1、贷款对象。明确贷款对象是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的首要问题。小额贷款公司要围绕农村、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小微型企业和农户提供信贷服务,在此基础上,扩大目标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
2、贷款额度。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目标客户的贷款习惯、贷款对象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面,贷款额度应该和借款人所掌握的现金流相匹配,这就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只能提供小额度贷款。
3、贷款期限。《指导意见》对于贷款期限没有做详细的规定,贷款期限由借贷双方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下依法协商确定。从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来看,大多数贷款期限在 1 年以内,最多不超过 3 年;从全国首批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来看,贷款期限灵活,以短期贷款为主。
三、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身份问题
《指导意见》中将小额贷款公司定位为企业法人,并未明确其金融属性。这就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并非金融机构,没有金融许可证,只是依照《公司法》经营金融产品的一般工商企业。但从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经营业务上来看,从事的是小额放贷和融资活动,所以业界将小额贷款公司定性为从事金融活动的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却不能享受金融机构的待遇,这一定位会引起税收负担过重、征信系统受阻、融资成本过高等一系列的问题,阻碍小额贷款公司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二)成本收入问题
小额信贷与银行金融机构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有所不同,具有额度小、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这使得小额贷款机构需要相对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运营成本。国际上成功的小额贷款的平均存贷差为8%至15%。从指导意见表面上看,相关利率政策似乎并没有制约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但实际上利息的收入往往不能够弥补小额贷款机构的高运营成本,更别谈盈利了。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成本要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再加上不良贷款、损失贷款和资金成本的核销等成本,小额贷款公司要实现盈利,利率水平就将必然会触及最高法院规定的“利率超过法定利率4倍为高利贷”。这时小额贷款将不受法律的保护。
(三)监管问题
在监管制度方面,指导意见的规定很不完善,并且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表现在监管主体、监管标准、监管内容等方面。在监管主体方面,由省级政府所确定的主管部门(一般为金融办)负责监管金融办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固然有在本省范围内贯彻省级政府政策精神方面的优势,但是在监管技术、监管手段等方面与专门监管机构相比其劣势也非常明显,同时也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标准的不统一,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在监管标准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属于静态的合规监管。《指导意见》中描述性条款并无具体可操作的监管标准相对应。在监管内容方面,指导意见的规定很不完善,存在大量的空白和盲区。内容完备的监管制度应包括市场准入、业务经营、财务管理风险处置以及市场退出等方面的内容,而指导意见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规定很不完善,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四、相关问题成因分析
作为经营贷款这一金融业务的商事机构,指导意见却将小额贷款公司定位为一般商业性机构,同时在具体规范时又多借鉴金融企业的规范标准,这造成了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定位不够明确,造成了小额贷款公司身份的尴尬。小额贷款公司身份的界定不明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只贷不存的融资困境、导致法律适用上无章可循、监管缺失、政策模糊等。
阅读期刊:《中国法律》
《中国法律》聚焦中国法律发展中的重大命题,宏观与微观并重,观点权威、中正。跟踪实务,解析立法司法,审思制度,研习理论,以内地和香港为主,兼及台湾、澳门。受到海内外高端人士尤其是高端法律人士的肯定和欢迎。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