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方法
所属栏目:畜牧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07-26 14:34:42 更新时间:2017-07-26 14:08:39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最为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常呈慢性经过,给奶牛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奶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内蒙古畜牧科学》是经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学术类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5-1228/S;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5190。本刊为月刊,19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方式邮发和自办发行,邮发代号:16-101。定价10.00元/期,全年定价120元。可随时订阅。现用刊名:畜牧与饲料科学。
1发病原因
一是胎衣滞留。它是母牛发生子宫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胎衣不下时剥离不净、胎衣腐败及手术分离时造成子宫黏膜损伤、宫埠蒂受伤,均为外源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人工授精过程操作不规范,如输精器械对子宫造成损伤、输精次数频繁;人工授精或阴道检查时输精器、牛外阴部、人的手臂消毒不严致使病原体进入子宫内引起炎症。三是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均衡,催奶过度导致牛体营养失衡,抵抗力下降,子宫收缩乏力,子宫迟缓,产后恶露蓄积,不易排出,导致子宫炎发病率大大增高。四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引发奶牛子宫炎的主要原因。养牛户无严格的消毒制度,使环境致病菌增多,尤其是产房和牛舍卫生管理差为奶牛产后感染提供了条件。五是兽医和饲养员在助产时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致使产道感染细菌;治疗胎衣不下、子宫脱、阴道脱、子宫颈炎等疾病消毒不彻底、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六是牛患其他疾病,如布氏杆菌病未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而继发子宫炎[2]。
2临床表现
2.1隐性子宫内膜炎
奶牛不表现临床症状,子宫无肉眼可见的变化,直肠检查及阴道检查查不出任何异常变化;发情期正常,但屡配不孕;发情时子宫排出的分泌物较多,有时分泌物略微浑浊。此类型临床多发。
2.2牛脓毒性子宫内膜炎
产后7~10 d内发生,为急性感染。心动过速,发热(40~41 ℃),食欲不振,乳量下降,瘤胃停滞,或脱水腹泻,精神沉郁。严重的病牛发生代谢紊乱,卧地不起,阴门处有稀薄恶臭的分泌物,尾巴被污染。通过阴道检查可见到棕色、琥珀色、灰色或红色液状,黏液少,夹有脓块、气味恶臭的子宫分泌物。直检发现子宫积液或积气,轻轻按摩子宫体、子宫颈及阴道前端,可使恶臭的分泌物流出[3]。
2.3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从子宫及阴道中排出一些黏稠浑浊的黏液,子宫黏膜松软肥厚,有时甚至发生溃疡和结缔组织增生,个别牛的子宫腺形成小的囊肿。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一般不表现全身症状,有时体温稍微升高,食欲及产乳量略微降低,病畜的发情周期正常,但屡配不孕,或发生早期胚胎死亡。
3诊断
对患牛通过阴道、直肠检查,确定其炎症变化、子宫质地及反应,观察子宫分泌物的性质,在对发情、配种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再确诊。
子宫内膜炎的试验室检查方法:将2 mL黏液和2 mL 4%NaOH液加入青霉素瓶中,使其混合,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开始沸腾,冷却后,根据液体的颜色判定结果。无色为阴性反应(-);慢慢地变成微黄色为可疑(±);出现柠檬酸黄色为阳性(+),即为子宫内膜炎患牛。
4防治措施
4.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卫生条件
按奶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日粮配方,尤其应重视处在干乳期和怀孕后期奶牛的日粮平衡,尤其是维生素VA、VD、VE以及Se、Mn、Co等微量元素的量和Ca、P等矿物质的比例。搞好环境卫生,提供良好的饲养条件,牛舍、产房应经常清扫和消毒,保持清洁、干燥的环境,夏季加强通风,冬季注意保暖,用具应定期严格消毒。
4.2严格遵守人工授精的操作规程
人工授精要严格遵守兽医卫生规程,对输精用的输精器、手套等物品要严格进行消毒,彻底消毒母牛外阴部,以避免诱发生殖器官感染。输精时,输精枪应缓慢穿过子宫颈皱褶。当子宫颈受阻时不要强行越过,以免损伤子宫颈或子宫黏膜,精液输到子宫颈深部即可,并非越深受胎率越高。
4.3加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与保健措施
围产期奶牛应注意营养的平衡与供应,临产前2周奶牛应转入产房单独饲养,并进行健康检查,产房、产床应清洁卫生,严格消毒[4]。在奶牛临产时要严格消毒,并做好接产的准备工作,难产奶牛助产时操作应规范,防止产道损伤和感染。产后奶牛应加强护理与保健,以尽快恢复体力,要注意观察奶牛健康状况,产后奶牛可静注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钙,肌肉注射催产素防止胎衣不下,在产后24~48 h,应子宫内投药1次,以预防产后子宫感染。
4.4加强分娩管理,减少产道损伤和感染
即将分娩的母牛单独饲喂,产区保持清洁。自然分娩需要助产时,操作要细致、规范,防止产道损伤和感染。
4.5加强对产后母牛的管理
奶牛分娩后应有专人看护,发现努责强烈、产道损伤、流血、子宫脱垂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为了防止产后胎衣不下,母牛产后可用10%葡萄糖酸钙和25%葡萄糖液各500 mL,一次静注,产后立即肌肉注射催产素150 Iu。对产后12 h胎衣不下者,应往子宫给予敏感抗生素药,不可用大量液体冲洗,以防炎症加剧和毒素吸收,避免发生输卵管炎和腹膜炎。产后6~8 d,易发生子宫内感染而引发子宫炎。对此,应每天2~3次用0.1%新洁尔灭清洗母牛尾根和后躯。产后30 d内,产后奶牛易发酮病,产后7 d内应用10%葡萄糖酸钙和25%葡萄糖500 mL,一次静注,既可防止酮病,又可促进子宫收缩和复旧,加快恶露排出。
4.6及时发现,治疗子宫内膜炎
4.6.1子宫冲洗疗法。取土霉素粉5~10 g、呋喃西林1~2 g、洗必泰1 g,用4%~5%氯化钠溶液200~500 mL溶解后灌入子宫内,2~3 d治疗1次,连续治疗数次,促进子宫内滞留物的排出及防止毒素吸收。
4.6.2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兰州中兽医研究所研制的“清宫液”50 mL加1%痢菌净150 mL对患病牛进行子宫灌注,在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
5参考文献
[1] 王春微,王英.母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技术[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9(1):21.
[2] 王永生,吴艳丽.奶牛子宫内膜炎诊疗与防治[J].中国牛业科学,2010(1):103,105.
[3] 崔富宇,高金辉.中西结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J].养殖技术顾问,2010 (4):128.
[4] 冯超.浅谈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综合防治措施[J].广西畜牧兽医,2010 (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