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视角下社会保障如何培养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发布时间:2017-08-04 16:29:22 更新时间:2017-08-04 16:03:20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专业的社会保障人才,我国于1998年开始设立社会保障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由最初的8所发展到170多所,办学规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接下来小编汇总关于社会保障行业的期刊《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传中心主办。作为一本传播民生政策的刊物,必须关注民意、倾听民声,这是期刊的责任,也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的品格。
[摘要]社会保障专业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十几年来,其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人才市场需求为视角,分析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社会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
社会保障专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即社会保障专业做大后如何做强、做精、做出特色。而能否做强、做精、做出专业特色,人才市场是试金石。毕业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得到人才市场的认可和接纳,那么专业的办学无疑是成功的,否则专业发展将面临严峻困境。因此,以人才市场为视角,对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才市场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机遇
中国社会服务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影响着社会的长治久安。21世纪初,国家意识到社会服务业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其支持力度,使社会服务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保障专业的建立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产生的,对我国社会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社会保障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更具时代性,也更具有生命力。
(一)国家支持社会保障发展,重视社会保障专业办学
为使公民更加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几年来,国家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我国社会保障专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如果把握好发展机遇,利用好国家对专业发展的支持,社会保障专业一定能够很快成长起来,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社会转型需要为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造很大的空间
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个人、家庭等风险逐渐转变成社会风险,当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将出现动荡或混乱,损害社会持续发展。“艰难和复杂的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并造成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风险。”[1]处在急剧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建立制度化的风险化解机制,而社会保障制度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我国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尚且不足,导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日益凸显的劳资、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劳动者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护,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因此,社会保障制度虽面临人才困境的制约,却也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广阔的就业空间成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条件,成为社会保障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社会保障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权利,专业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稳定,而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存安全及切身利益,从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公民生存权利,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养老、医疗、生育等服务,保证劳动者在劳动时期和退出劳动领域后获得基本收入。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公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质的社会服务,把公民生命中遇到的个人风险转移给社会,解除了公民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因此,社会保障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更好地开展社会保障工作,在社会保障专业的办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我们可以通过文献收集和阅读,精准把握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的先进理论,系统地考察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专业办学的具体思路、方法等,总结、分析其经验与教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为我国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人才市场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专业办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传统优势学科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发展还面临较多阻碍。
(一)社会保障专业对传统优势学科依赖较深,专业特色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数高校的社会保障专业是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建立的,师资也多是从相关学科抽调而来,在办学理念和思路上对传统优势学科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在专业建立之初,通过借助优势学科资源快速促进专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转型,过度地依赖传统优势学科,将会导致专业发展缺乏独立性、系统性,使专业人才培养失去自身特色。因此,社会保障专业要发展成一个有特色的学科,必须打破对传统优势学科的依赖,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发展理念和培养模式。
(二)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够,专业生源稳定性较差
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较差。用人单位在做用人计划时,也经常把社会保障专业排除在外,导致该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学生往往会选择其他专业,造成社会保障专业优质生源不足。
(三)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市场要求存在差距,学生就业存在障碍
社会保障专业涵盖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这对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我国高校专业的发展中,特别是新兴学科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2]因此,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应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尝试在优势学科基础上制定出特色的培养方案。
(四)社会保障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相对滞后,培养理念还较落后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专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专业师资队伍实力还比较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专业教学团队的学历层次偏低。专业发展起步晚,专业博士点较少,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相对稀缺,造成了专业教学团队师资学历层次较其他学科偏低。其次,专业教学团队知识结构体系不合理。一些高校在招聘会保障专业师资的过程中,往往招聘相近学科的博士毕业生组成师资团队,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其他专业,知识结构很难满足专业发展需要。最后,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偏低。师资队伍基本由青年教师组成,职称一般较低,在校内外的影响力不足。在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理念方面,许多高校还不能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培养理念与人才市场脱节。
三、人才市场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人才市场需要为视角,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开拓发展空间,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办出专业应有的特色。
(一)打破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过度依赖,形成自己的特色
社会保障专业应尽快打破对传统优势学科的依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首先,专业建设者应担当起专业创新责任,进行积极探索,超越传统优势学科办学思维,强化专业本身应有特色。其次,认真思考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专业目的,调查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借助传统学科优势,加快专业发展。打破对传统优势学科依赖,不是放弃本来具有的优势,而是在传统优势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社会保障专业独有的、新的专业优势,培养出合格的专门人才。
(二)加大社会保障专业的宣传,提升社会认可度
社会保障专业社会认同高低关系到专业生源是否稳定。因此,学校要注重社会保障专业认可度宣传。如在新生入学时主动、认真向学生和家长介绍专业性质、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发展方向等,让学生和家长能够认识到专业发展潜力。
(三)结合人才市场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培养方案应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尝试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制定出方向明确的方案,找到专业发展的突破口。“高等教育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脱离社会而固守‘象牙塔’,必然要被社会所抛弃。”[3]培养方案既要重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充分体现出专业性;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高校在社会保障新培养方案制定中,应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把握好专业发展的方向,克服脱离实际的现象。
(四)加强社会保障专业师资队伍资建设,转变培养理念
合理的师资团队和先进的培养理念,是专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也是未来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显然,目前社会保障专业的师资团队构成和培养理念还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通过优秀人才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加大师资队伍的投入,通过进修、交流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在培养理念上,要打破传统优势学科培养理念束缚,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设置,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08:228.
[2]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