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莱阳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5:45:58 更新时间:2022-04-01 13:27:52
【摘要】工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近几年,莱阳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工业支撑力和带动力的重要举措来抓,促进了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但是,莱阳的工业经济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关键词】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结构的优化是提高工业经济质量的核心,也是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近几年,莱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工业支撑力和带动力的重要举措来抓,促进了莱阳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但是,莱阳的工业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调整,近段时间,本人对莱阳的部分工业企业近年来的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围绕莱阳的工业结构调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莱阳工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莱阳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莱阳工业基础雄厚,相比周边县市有比较优势。莱阳食品工业一枝独秀,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都处于前列,机械工业基础较好,有一批骨干企业和产业目录,化工、生物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面对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的变化,莱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发展,为工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夯实了基础。
(一)重引导促调整,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莱阳市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出台了《莱阳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莱阳市产业发展投资项目目录》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工业加快发展的文件,合理调整了莱阳的工业结构布局,确立了“膨胀提升食品行业,大力突破机械化工行业,着力培育生物制药等潜力型行业,积极发展新兴行业”的调整战略,果断实施机械行业加快卡车、客车、特种车和拖拉机、柴油发动机“三车两机”突破,带动缸体、缸套等十大零部件生产;化工行业快速膨胀精细化工、传统化工和生化制药3大板块,培育3个骨干企业,壮大6个制药企业,打造一批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为了做大、做强三大产业,莱阳在全市筛选了龙大、鸿达等19家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目前以这19家骨干企业为统领,莱阳的三大产业中已涌现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多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科技潜力正在逐步奠定机械和化工两大行业在莱阳工业中的主导地位。目前莱阳全市上下思想统一、任务明确,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空前增强,聚精会神抓调整、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发展格局在全市已经基本形成。
(二)重投入促调整,三足鼎立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莱阳市把加大投入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连续开展了项目投入年活动,引导企业新上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拉动力强的重点项目,极大地促进了莱阳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通过抓投入,大力发展项目经济,工业发展后劲越来越强。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93亿元,利税44亿元,分别增长13.4%和7.8%。其中,食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97亿元,增长150%;机械行业完成销售收入111亿元,增长148%;化工行业完成销售收入58.3亿元,增长200%,三大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2%,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7.8%,其中食品行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58%调整到56%,机械行业的比重由19%提高到21%,化工行业的比重由10%提高到11%,全市工业基本上形成了食品、机械、化工行业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三)重育强促调整,骨干企业带动的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莱阳通过市级领导包帮、实行动态管理等措施,抓大培强,使骨干企业的规模不断膨胀,龙头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从而带动了食品、机械、化工三大行业的不断升级和行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19家重点骨干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到莱阳全市工业的30%以上。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2家,涌现出龙大、鲁花、春雪、恒润等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蔬菜、肉制品、粮油、果品四大产业链条。2008年食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14亿元,出口4亿元;机械行业,初步构建起“三车两机”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化工行业,形成三大板块,7家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骨干企业带动莱阳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重创新促调整,拳头产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结构调整的原动力在于创新。近几年,莱阳通过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走出了一条以产品品牌提升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提升城市品牌的发展路子,提高了“莱阳制造”的整体影响力。培育出了“龙大”“鲁花”、“春雪”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4个国家名牌,以及“天府”、“吉龙”、“万斯特”等39个山东省著名品牌,在全国商标百强县中排名63位。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14%提高到16%,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莱阳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莱阳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莱阳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受政策性影响冲击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这表明莱阳在过去的工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离调整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食品行业一枝独秀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调整,目前莱阳已基本形成了食品、机械、化工三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但是食品行业一枝独秀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8年食品工业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仍然高达53%,食品行业仍占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近几年屡遭磨难,出口门槛高,市场风险大,财税贡献率逐年下降,平均税负已由2002年的6%降至目前的2.3%。这种状况造成了莱阳财税增长乏力、社会事业发展不快。今后,莱阳结构调整的方向仍然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继续膨胀提升食品工业这一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机械、化工、生物制药及其它新兴行业,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差异发展。
(二)机械行业龙头拉动不强
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发展,莱阳的机械行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培育起舒驰客车、烟汽卡车、鸿达特种车和莱动柴油机、莱柴拖拉机“三车两机”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和产业体系,但与莱阳拥有的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区位交通优势、无形资产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的发展不相称,主要表现在:骨干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拉动力不强。“三车两机”没有实现大的突破。莱阳机械行业要真正形成“三车两机”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还需3—5年的努力。
(三)化工行业产业集群偏小
化工行业是发展潜力大、对财税贡献率高的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莱阳的化工行业,成效显著,培育起化工众多明星企业,形成了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和传统化工三大板块,7家制药企业通过了GMP认证。但是就总体而言,莱阳的化工行业发展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规模企业群体偏小,企业及产品技术含量低。目前,莱阳的多数化工企业产品单一,技术落后。制药类企业产品大多为一、二类药品。
(四)产业链条过短
目前,莱阳的食品、机械、化工三大产业,潜力大、财税贡献率高的机械、化工行业存在产业链条短、发展不协调、带动力弱等问题,按照经济学的“木桶定律”,这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财政收入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从食品行业看,研发力量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农产品区域优势发挥不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基地内地化水平不足50%,远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的要求。从机械行业看,莱阳共有零部件加工企业110多家。但是由于莱阳整车、整机企业规模不够大,加上许多零部件加工企业装备水平低、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造成大企业带动力不强、行业链条过短的缺陷。
(五)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近几年,莱阳为了促进结构调整,加快机械、化工等行业的突破,分别设立了食品、机械、化工等行业管理办公室。但是,个别单位在管理、协调、服务作用的发挥上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指导不到位。三个行业办公室分属三个部门,在行使职能时,往往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各行其是的问题。个别行业办公室对本行业改进产业政策、发展趋势不明确、心中无数,缺乏科学的行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因而对本行业的发展指导不够、服务不到位,经常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出现“错位”、“缺位”、“失位”现象。二是行业协会亟需完善。目前除了食品行业外,机械、化工等其他行业都未设立行业管理协会,从而导致本行业竞相压价抬价,造成市场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影响了企业及行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服务环境有差距。政令不通、各自为政无大局的现象在个别部门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办事程序繁琐,审批环节过多,多头管理、多头检查、多头收费、不作为、乱作为以及乱收费、滥罚款等问题经常发生;作风涣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各行其是、服务态度恶劣等现象在个别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中时有发生。
三、推进莱阳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当前,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地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莱阳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困难和压力巨大。按照“实现四大突破,做好三篇文章,加强三大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实现莱阳市提出的城市功能形象、园区板块、产业结构“三年大变样”和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
龙头骨干企业是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壮大龙头企业是落实莱阳“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要把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莱阳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产业抓龙头、企业抓骨干、产品抓品牌”的思路,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外引内联、增量投入、资产重组、品牌创新等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向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倾斜,快速膨胀单体规模,努力构筑龙头带动的雁阵结构,逐步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体的集群发展模式,切实在全市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能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一是膨胀龙大、鲁花等“两大航母、十大骨干”,打造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二是加快卡车、客车、特种车和拖拉机、发动机“三车两机”突破,打造全省汽车、特种车生产基地;三是壮大以长链二元酸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以TDI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以巨力化肥为龙头的传统化工三大板块,打造全省生物制药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二)大力实施项目经济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今后莱阳应继续将项目经济作为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的生命线,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把大项目作为增强后劲、突出重围、实现“五年翻一番”的关键举措。一要要根据莱阳产业调整的重点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抓好项目库建设,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实施动态化管理,建立起“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业项目接续机制。二要着力引进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财税贡献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莱阳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此,一要强化领导部门包帮,加大推进力度。二要破除资金瓶颈,通过银企洽谈合作、推进企业上市、组建担保公司等形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三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以争取重大技改和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加强项目的宣传,力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山东省、烟台市计划的大盘子。
(三)抓住国家宏观调控及省、市产业发展政策的有利机遇
一要严格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按照产业发展趋势和对财政的贡献大小,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贡献和产能过剩的项目,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机械、化工、生物制药等产业的投入,食品行业要在重点膨胀企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重复建设、传统食品项目的上马;机械、化工生物制药行业,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提升产业层次、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推进在建、在谈项目的投达产进度,解决好项目推进中的各种问题。
二要充分利用和紧紧抓住国家、山东省、烟台市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利机遇。一是抓住国家扩大投资、鼓励消费、项目立项门槛降低的有利机遇,加大对上争取的力度,用足用活国家政策。二是抓住山东省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有利机遇,加快以金山旅游开发项目为依托的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打造莱阳经济发展的第四大板块,使之逐渐成为莱阳继中心城区板块、西部开发区板块、东部食品工业园板块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与中科院的联系与合作,培育莱阳的生物产业、创建生物园区,通过基地和园区的打造,培育成莱阳的支柱产业。三是抓住国家及山东省在莱阳布局的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快莱阳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莱阳经济的拉动力和承载力。
(四)努力拉长产业链条
完整的产业体系要求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上下游产品配套协作,相互协调发展。在今后的结构调整中,要引导相关企业大力实施纵向、横向产业拓展,大力发展与核心产品配套的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整体效益,打造工业经济的集群优势。力争3-5年内在基地转化20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生物产业项目,提升莱阳的产业层次。要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名牌强市的“名牌”战略,制定完善的名牌发展规划,设立工业技术创新和名牌产品基金,加大财政扶持和科技创新力度。要围绕三大行业的提档升级,强化产学研结合,创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
(五)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环境
一要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建议行业管理办公室,以加强工业结构调整统一协调和行业指导、管理、服务的力度,克服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的做法。要突出行业协会的作用,尽快成立由行业管理办公室、企业人员和专家组成的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二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着力解决在发展环境方面影响和制约莱阳经济发展的各种突出问题,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顾大局、谋长远、算大帐、争一流”的观念,破除“满、难、慢”等思想倾向,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同企业共命运的思想,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帮。特别是在税费征收、土地利用、人才引进、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有关部门要以大局为重,本着“蓄水养鱼”的原则,制定出切合莱阳实际的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莱阳的工业结构调整。要不断优化莱阳的经济环境、治安环境、城市环境,严肃查处一切损害企业发展的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和谐的环境。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