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提升创优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5:45:58 更新时间:2022-04-01 13:35:44
无锡市惠山区委、区政府按照无锡市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创建工作总体部署,紧紧抓住农村城市化建设契机,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纵观撤市建区八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动于2002年春季,以攻克“三大顽症”(暴露垃圾、露天粪坑、河道污染)为整治重点,至2004年底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二阶段从2005年起,认真组织实施以环境保护为主的“三大工程”(家河整治、污染企业整治、镇村公共景观建设工程),力求切实提高社会整体洁美程度和农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第三阶段从2006年开始,强力实施以绿化生态为主的“四大突破”(“路长制”、“河长制”、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努力营造优美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惠山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已经展现出了一个地绿、气净、路洁、河清、景美、行畅、居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
一、无锡市惠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据统计,八年来全区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资金5.8亿元,主要用于河道清淤、石驳岸、堤岸绿化、三格式无害化粪池、公厕、环卫机械设备办公用房、道路硬化、广场景点建设、文体设施添置、专业管理队伍费用、村级自来水、污水管网改造。先后建成11个大型广场、4个大型休闲场所,各镇、村兴建小公园、小景点70多个;各镇、街道建立健全了镇环卫所、村环卫队,全区日常保洁总人数达2200余人;全区共配置垃圾收集房(箱)10549只,建成密闭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0座;已建成污水处理厂8家,日处理能力16万吨,所有镇、街道全部具备了污水处理条件; 新建生活污水主管网295.27公里,顺利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建设目标,同时,437公里的配套支管网和15座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设任务以及857家排水户(单位、小区)的接管任务也于2008年12月底顺利完成;至2008年底,累计完成边远村庄生活污水点源治理40个,为全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城乡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改善。到目前为止,惠山区100%行政村创建为省级卫生村,在无锡市率先实现省卫生村创建“满堂红”;镇镇创建成省级卫生镇,镇镇创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其中1/3以上的行政村创建成省、市级生态村;玉祁、前洲、洛社镇先后跻身国家卫生镇行列,阳山镇力争年底前通过国家卫生镇省级调研,从而努力实现全区国家卫生镇创建“满堂红”的目标;洛社、玉祁、前洲镇还荣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惠山区在全市城市创建工作年度考核中已荣获“六连冠”。
农民生活方式进一步转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清洁。切实做到“河道有人清,村巷有人扫,公厕有人冲,垃圾有人运,陋习有人阻”,广大村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文明习惯。二是爱活动。追求和参与高尚文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村民自发业余组建腰鼓队、舞龙队、门球队、篮球队;举行家庭摄影展、书画展、花卉展;举办锡剧、舞蹈、器乐、歌咏赛等。三是爱戴“星”。惠山区多年坚持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活动。邓巷村是无锡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广泛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戴“星”挂牌创评活动,80%的家庭评上文明家庭,25%的农户评上“十星级”户,还涌现了一批“文明家庭标兵户”、“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明家庭”。四是爱散步。“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平坦的村道,浓郁的绿带,明亮的路灯,雅致的景点,田野的魅力,强烈吸引村民们吃罢晚饭走出家门,到宽敞洁美的村道上走一走、踱一踱,干群、邻里关系在散步中更融洽。
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推进。在前年12个、去年28个、今年33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过程中,惠山区按照环境优美、生活宜居、文明和谐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坚持标准,突出重点,营造亮点,整体推进,严格遵循提升农村村庄自然生态环境、搭建文体休闲娱乐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生活污水集中接管处理“四个标准”;突出规划、生态、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四个先行”;把握建设、跟进、完善、提升“四个一批”;达到加快推进力度,全面提升水平“两个目标”。第一、第二批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分别投入资金3700万元和75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休闲娱乐、文体设施、广场绿化、生活污水管网等全面推进,涌现了阳山农家乐、邓巷、新开河、南西漳、曙光、梅泾等一批先进示范点,获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年确定的63个村庄整治村和33个新农村示范点,成效显著,亮点频现。
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惠山区的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越来越多地赢得了上级领导、基层群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对外形象和影响力也有了明显提升。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市长毛小平、原市委副书记王咏红等省、市领导先后对惠山城创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都作了重要批示;省建设厅原厅长、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周游在惠山区进行工作调研时评价:“为全省村庄整治工作提供了范例”;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国环境报、中国旅游报、新华日报等新闻单位记者及常州新闻采访团相继来惠山区采访报道。由于开展了环境整治,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减少、社会矛盾有效缓解,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融洽。许多行政村在党支部改选、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出现了好多干部满票当选的可喜局面,群众信任度大幅上升。
惠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对照省、市工作要求以及与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少数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存在“等、靠、要”的现象。二是工作进度还不够平衡。一些示范先行村已投入资金数百万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个别村组织发动群众力度不大,投入不足,甚至还停留在原来的建设水平上。三是资源整合还不够充分。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比较单一,创新办法不多。四是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村对公共服务、日常管理等软件重视不够,在卫生保洁、环境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加快推进惠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统筹,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着力提高新农村品位。一是明确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全区16个村庄集群、133个村庄建设的整治规划,为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规划保障。二是突出工作重点。把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安排,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中长期目标要求,深化镇、村规划,解决整治村庄的空间布点及规模、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等问题,以行政村或大的自然村为单位实事求是地编制村庄规划。三是培训技术人员。重点对区、镇两级规划管理人员、村镇建设助理员及有关的村干部进行了轮训,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坚决杜绝未批先建等违章建设,确保村镇规划的实施。
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注重加强村级班子成员的理论学习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工作环境,制订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我考评制度,并把考评结果向村民公布,努力做到以真挚的感情对待群众、以开阔的思维组织群众、以扎实的作风联系群众,共绘新农村建设美好蓝图。
建设新农村必须提倡多元化投入,确保建设力度。针对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这一瓶颈问题,广开思路,大胆引进外力,扩大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大力推广全区第一、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如洛社镇新开河村示范点,在2006-2007年,全村投资450万元,建造54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到2007年底已经全部出租,增加收入120万元,村级净收益达250万元。该村创新提出“四个一点”(区里奖一点、镇里补一点、村里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新型投资方式。前年,该村共投入整治资金307万元,其中社会捐赠人民币达33万元。全省村庄整治工作现场会在该村召开,并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机构,落实长效管理机制。首先,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如绿化、环卫管理制度、各村委干部分工负责制、汇报制、工作台帐制、村民组长责任制等,不断强化管理意识,将村庄的日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公示上墙。其次,要组建村庄环境卫生管理专兼职队伍。对村保洁人员实行“定任务、定要求、定考核、定报酬”,并对工作实绩进行百分考评。
建设新农村必须点的示范与面的推进并举。切实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示范重点是“三抓”“四再”。“三抓”即抓整体策划、科学规划,抓公共基础配套建设,抓自然生态环保达标;“四再”即绿色生态再提升,文化气息再浓厚,农村文体设施再完善,生活污水处理步伐再加快。今年正在建设中的33个示范点要加大力度,强势推进,做到绿气更浓,景点更美,河塘更清,村庄更洁。要抓紧“巩固提升一批,整治建设一批,全面跟进一批”。对于面上尚未列入示范点建设的大面积村庄要求“整洁、有序、卫生”,在整治“脏乱差”基础上向新农村示范点看齐,迅速融汇。同时,今年63个村庄整治村,在整治工作中注重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村庄整治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相结合。二是村庄整治与生活污水处理相结合。三是村庄整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四是村庄整治与彰显文化底蕴相结合。五是村庄整治与熏陶文明素质相结合。
建设新农村必须地下管网与地面整治结合。在城镇和农村全覆盖铺设生活污水管网,对地面上的41条主要镇村道路和省市际交通干线继续实施“路长制”,由区、镇相关领导担任路长、副路长,定人定路,责任包干,提高平整度、通畅度、安全度和舒适度。对遍布全区城乡的97条主要河道继续实施“河长制”,一河一策,截污堵排,明显改观河容河貌,狠抓环保监控和收旧收废点、住家船等专项整治,镇镇村村都建立专职和兼职的“河道卫士”小黄帽队伍,强化日常管理。
建设新农村必须硬件基础与文化设施配套。切实抓好浇路架桥、河道石驳岸、路灯照明、农村公交化、公园广场、公厕、环卫机械、村村通自来水、镇级污水处理厂等基础工程建设,有效提升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和惠泽力。与此同时,现代文明要充分凸现——科普宣传廊、图书室、书场、棋牌室、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文体中心、少年书画社、舞龙队、腰鼓队等。传统文化底蕴要大力彰显和发扬。古村落要保护出新、名人名宅要修缮开放、宗族祠堂要赋于新的道德内涵,如位于玉祁镇礼舍村的中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名人古居最近修复一新,成为亲土亲水亲村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设新农村必须绿色生态与争先创优同步。紧紧围绕“路洁、水清、地绿、景美、居佳”的目标,强势推进“植树造林、整治污染企业、景观建设”三大绿色生态工程,进一步明显改善全区环境质量,激发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抓住上级部门综合性或单项性新农村建设创优评比的多种契机,建设水平再跃升,乡村家园再扮靓,环境整治再增强,服务功能再完善,形成互动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