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如何培养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发布时间:2018-01-24 15:28:41 更新时间:2018-01-24 15:17:40
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实践环节存在诸多不足,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强。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用系统化的观点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后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依托于学校自身的教学实践子平台,构建依托于科技竞赛和科研课题的科技实践子平台,构建依托于良好环境氛围的科技信息交流子平台。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一、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实践环节存在诸多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涉及面较广。创新创业教育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条件较差的高校受资金少、场地小和实习基地难找等条件限制,往往通过聘请企业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与企业合作。这种方式缺乏真实场景,实践性不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虽然建设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但由于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融资环境较差等原因,导致基地设施条件得不到持续有效改善。
2.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强。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在高校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因此会有众多部门共同参与这项工作,如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处等,这样带来的后果是:(1)实习实训基地不能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严重。(2)多部门会有多套管理体系、多套管理思路,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矛盾。(3)教师和学生受多部门管理和指挥,往往疲于奔命、不知所措,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应基于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和追求,有效整合师资、场地和实验室等资源,设计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一站式培养。
2.用系统化的观点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系统化的观点,是将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整合,降低各组成部分间的负影响,提升彼此间的协同能力,为同一目标而奋斗,从而实现1+1>2的目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应该对应一个多学科深度融合与交叉的综合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第一,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战场”,也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并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可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如表所示),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具有创造性和特色性。高校应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根据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既能充分利用地区资源的有利条件,又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第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落脚于实践教育,使学生获得敢于创业、能够创新所必需的理论方法、实践技能和沟通技巧。高校应发挥产学研协同育人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研究案例。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需建设一支专业知识精湛、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和创新精神兼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教师是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三、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实验课时严重不足,实验室开放性、共享性较差;科技竞赛学生受益面小;教师队伍缺乏。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经提到:创新源于实践,贯穿于实践,而终于实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设计与实现平台化教育,并以学生在该平台中获得的成绩来替代部分课程的学分。
1.构建依托于学校自身的教学实践子平台。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依托于自身的工程训练中心对工科、理科和管理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该校设计了依托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多门实习实践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和学位课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在这个教学实践子平台上,任课教师从教学的“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负责课程规划和设计训练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引导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由学生团队自行完成课程的选题、任务的分解、方案的实施、经费的预算支出、项目的验收申请等工作。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仪器、设备的操作练习,达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构建依托于科技竞赛和科研课题的科技实践子平台。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应该遵循的学生培养模式为“学校主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全体参与”。学校可建设科技实践平台,强调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科技实践平台上的学科交流、项目开发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沟通合作,以完成同一项目为目标,实现更好的跨专业合作。例如,为完成某一科技竞赛的任务,机械专业学生负责机械构造,电类专业学生负责线路搭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负责产品设计加工,艺术专业学生负责美工等。
3.构建依托于良好环境氛围的科技信息交流子平台。高校应营造浓厚的科技学术、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具体做法是:(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化咨询服务。(2)建设统一的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生传播科技动态、科技信息和自身的研究成果,以及通过网络平台寻求帮助、寻找和发布商机。(3)通过举办“名家论坛”“百家讲坛”“校友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积极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来校讲学,与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一则可以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二则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构建依托于“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的创业实践子平台。高校应积极为建设“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创业实践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通过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和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开展创业类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曹俊娜,王成强.创新创业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6).
[2]秦乐乐,于乃文,杜洪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
[3]金明媚.创新创业视域下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6(4).
[4]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
[5]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
[6]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7]何延宏,王志伟,高春.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
阅读期刊:《人才资源开发》
《人才资源开发》杂志面向全国公开发行。CN41-1372/D(国内),ISSN1003-1073(国际)。是一本面向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战 型期刊。它紧紧围绕企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传递最新人力资源管理资讯、介绍成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解决方案,介绍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 念、新技术、新方法,是职业经理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智慧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