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广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所属栏目:广播电视论文
发布时间:2018-03-06 16:40:15 更新时间:2018-03-06 16:42:14
网络上有趣有用的音频、视频可以通过有效利用,被邀请进广播的各类节目中,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和编辑,运用网络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可以丰富和调剂广播节目的听觉效果。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地方广播论文。

【摘要】近年来,手机终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阅读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在“第四媒体”的猛烈冲击下,融合共享、向网络“借力”是大势所趋,各地方电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效果显著。
【关键词】地方广播;融媒体;网络资源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是政府传达党政方针、架起与百姓沟通交流桥梁的主要方式,曾经风光无限。但新兴媒体出现之后,与图片、文字,画面、声音立体传播的新兴媒体相比,广播线性的传播方式显得单一,地方电台的生存都存在压力。20世纪80年代之后,地方电台一直在积极寻求创新、发展之路。开展各类对外宣传的活动,办“看得见”的广播;利用广播传播速度快、投入成本低的特点,开设新闻热线直播节目,广泛关注民生新闻,尤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快速反应、迅速传播、表情达意,为广播在新闻宣传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同时结合广播私密性强的特点,情感类夜话直播热线节目,也成为广播的优势节目,省台与地市台都曾有叫得响的晚间谈话节目,在疏导情绪、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媒体宣传、引导的积极作用。另外,由于私家车规模的不断扩大,私家车受众是广播受众中的优质人群,他们喜欢收听与经常收听的节目内容较为相似,同样集中在交通资讯、新闻资讯、天气预报和休闲娱乐节目中,这也成为广播电台在节目设置时,充分考虑的因素。
进入新世纪,网络的兴起,又使三大传统媒体均受到强烈冲击,近年来,手机终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阅读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在“第四媒体”的猛烈冲击下,怎能独善其身?融合共享、向网络“借力”是大势所趋,各地方电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效果显著。首先,传统媒体借用网络及手机移动终端之“红利”,谋求发展,是大势所趋也具有可行性。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新闻信息量大,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涉猎广的独特优势,地方电台完全可以“借力”。对比新媒体,传统媒体依然保有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公信力,来自现场第一手的新闻素材,专业规范的新闻从业人员。例如,咸阳广播电视台的《看咸阳》手机客户端,实现了全台资源整合,提供直播、点播、资讯推荐等服务,继续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让手机这个移动终端,通过它搭建的广阔便捷的输出展示平台,把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得更远。解决了现代听众、观众在收听收看时间上的局限,以及发射功率跟不上、地域上的限制,地方电台在此方面都做出了有效的尝试。第二,“货源充足”的网络内容资源的应用,极大地丰富包装了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象。网络新闻中的海量信息,庞大的涉猎范围,都会在网络上呈现,浏览、摘选、编辑成适合收听的广播新闻,以达到资源共享。另外,目前地方电台均设立自己的微信订阅号、公众平台,通过“相关链接”可以让听众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广播作为线性传播有其稍纵即逝的劣势,但其相应的后台支持的网络广播、微信播出就弥补了此不足,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下载或在线收听广播全天候节目。受众还可以将个人观点、评论,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对节目的意见,通过电台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与节目工作人员互动交流,这要比早期通过新闻热线电话、短信交流更为方便快捷。第三,自媒体时代,共同打造“融媒体”平台。在这个人人都可以随手拍、人人都可以对外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受众可以通过微博以及微信,随时随地将所遇突发新闻第一时间对外传播,人人都能成为第一新闻传播源,快速传播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人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呢?传统媒体恰恰可以开展新闻线索的有奖征寻,建立新闻交流互动微信群,随时对社会热心人士、普通受众传递来的所见所闻进行筛选、调查、深入采访、编辑采用,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内容。与受众经常性地互动交流,也宣传树立了广播电台的对外形象。网络新闻故事性、碎片化的特点,使得网络新闻的传播更短、平、快,新闻传递效果更生动有趣,而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成本相对较低,对新闻的浏览自主性更强、空间更大,这一人性化选择也对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很大压力。那么,传统媒体的编辑、主持人还有无用武之地?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新闻挖掘、解读的竞争。对普通受众来说,信息消费只是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跟踪世界的发展变化,了解并理解其背后的意思和深意,自然会选择专业权威的节目来收听收看。网络只是提供了一个传播的路径,而真正有见地的摘选和解读还是靠媒体人来完成,所以传统媒体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利用网络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观点和理解,搜集其对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观察与剖析,丰富节目内容,传递自己的认知见识,互联网就是很好的传播工具和共享平台。第四,网络技术资源的应用,拓展广播发展的新空间。
与受众的互动,除传统的热线和短信外,微信留言、部分节目在网络上开设的讨论的板块,让听众和主持人在节目之外,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天地。总之,现代的网络技术,让“互动”的含义不断延伸。运用网络的技术资源在节目播出、户外活动的直播宣传上,已是非常常见,通过网络传播、手机传播,让优秀广播节目传播得更远。另外,赛立信调研数据显示,私家车受众中,大约60%的受众每周都会接触互联网,大约1/3的受众每天都会上网,平均每天上网长达2-3个小时,大约一半的受众会通过手机进行上网,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度,为广播电台拓展网上传播途径提供了支撑,拓展广播发展的空间。第五,采用网络资源必须把好舆论导向、选好新闻素材。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有新鲜及时的消息,也有粗鄙、失实,有待甄别的内容。作为党政喉舌,遵守党和国家的新闻宣传纪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上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的言论,一定要坚决杜绝在选材门外,并积极引导受众正确看待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象,传播正能量。在网络新闻热闹非凡的背后,要求媒体人选材时始终保持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这样的意识。网络这个自由发布信息的大平台上,发布者的意识、立场、心理的差异,是造成网络虚假新闻泛滥的原因之一。对于热点新闻,无法在短时间内明辨是非真伪的消息和说法,媒体应该做到不盲目跟风、不火上浇油。媒体融合的话题已持续多年,移动互联网创造了人们生活中的“第25小时”,在我国,数以亿计的网民一同创造了“自媒体”时代,来自赛立信媒介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在广播听众中,20%会收听网络广播,35.9%会收听手机广播,电视观众与网络的关联行为会高达75%。所以无论是什么传播渠道,终归是要做出拿得出手的产品,优秀的广播节目依然是激烈竞争中的王道,这是广播依然能够屹立之本。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既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在任何时候都要承担起一个社会宣传教育者的责任,这也决定了媒体能否走得更远。
阅读期刊:通信与广播电视
《通信与广播电视》是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技术刊物。主要报道本公司在科研、设计、生产中涌现出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以及企业在技术、质量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同时特约刊登国内外电子领域新技术动向和评述性文章。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