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理论中音乐要素重要性的思考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时间:2018-09-06 10:32:45 更新时间:2018-09-06 10:32:45
摘要:音乐作为带给人们精神享受并使其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语言方式,其有着跨语言、跨国界的意义。而对于音乐本身而言,节奏节拍、音乐旋律以及音乐音色是音乐中最基本且重要的要素,同时其在音乐理论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音乐要素的研究,可以使听众在欣赏音乐时准确的找到旋律中吸引自身的地方,也可以更好地捕捉到震撼心灵的旋律,因此在音乐理论中对音乐要素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音乐要素的概念,随后从三个方面讲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理论中的重要性,最后讲述了音乐要素对音乐学习的指导,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音乐理论;音乐要素;重要性
引言
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不仅可以舒缓人们的心情,还可以作为一种感性语言去与听众进行情感沟通,让其成为听众的一种精神寄托。动听的音乐极容易使听众注意力集中并陶醉其中静静品位,音乐之所以可以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不可或缺的就是音乐要素,因此对音乐理论学习时,首先要准确的了解音乐要素,逐步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培养出欣赏音乐的技能。
一、音乐要素在音乐理论中的重要性
1.节奏节拍的重要性
音乐要素中节奏以及节拍是基本因素中最为重要的,节拍指的是音乐的速度,也直接突出了音乐作品的风格,因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自身独有的节奏,而对于音乐本身而言,节奏节拍也是在演奏过程中让听众感受到作品律动性的主要元素,各音节中因为存在不同的节奏节拍,从而出现了长短错落的音符,最终构成具有高低起伏的音乐[1]。首先就音乐的节拍来讲,其通过音乐演绎过程中在间断的时间内反复拍号产生重音而形成的,其中包括有弱音、强音两个部分按照创作者所设定的序列进行反复循环而成[2]。其在组成的过程中有着固定的时间单位间隔,使用音乐的术语将这种时间单位成为拍子,其包括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在标记节拍时使用的是分数的形式,通常会有1/4拍、3/4拍等,在这些表示节拍的分数中,分子所代表的是拍子的数量,分母代表的是拍子的音符时值。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为了使音乐有着极强的律动性,可以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创作者往往会对音乐创作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突破,将其中出现的强拍忽略掉,同时加强弱拍的节奏,为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享受。而节奏指的是力度的强弱以及声音的长短,表现音乐节奏时即通过强弱拍的转换来实现,由于不同音乐的节奏与律动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音乐鉴赏时首先需要对音乐的节奏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对音乐的节奏类型进行准确的判断,感受律动中存在的抑扬顿挫的情感[3]。
2.音乐旋律的重要性
音乐旋律作为音乐作品的血液,其主要体现了音乐作品的思想,而音乐旋律的主旨便是通过作品中声音的高低起伏将律动性展示给听众,从而使听众可以感受到音乐旋律中讲述故事,唤起其情感共鸣。因此可以看出,音乐旋律在音乐要素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听众可以结合古典音乐的乐谱首先大致掌握音乐的旋律,当音乐在播放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际音乐旋律的鉴赏,体会到创作者的心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聆听古典音乐时,其自身的旋律更偏向于唯美抒情,因此听众可以通过旋律幻想出美好幸福的场景,从而使身心得到绽放,让其拥有置身于自然净土的体验。而当聆听浪漫的音乐时,听众通过对乐谱的了解,结合曲中的旋律,便可以品位出曲中含有的细腻情感。因此旋律是音乐主体思想的体现,听众在聆听鉴赏过程中的感触均是由旋律决定。
3.音乐音色的重要性
音乐要素中除了以上两种元素以外,音乐的音色也是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色的产生主要源于不同乐器在演奏过程中的振动,由于不同的乐器有着自身固有的频率以及音色,因此混在一起演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但所有乐器的音色均是构成音乐整体音质的必要部分,在展示乐器本身的特色时,主要通过对其原有的基音以及产生的泛音进行合成,让听众感受到一种混音的效果,从而凸显乐器的独有特色。创作者在创作完成乐谱以及旋律之后,就需要结合自身想要在音乐中赋予的情感来筛选出最为合适的演奏乐器,从而让听众在音色中感悟到赋予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5]。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均有着属于自身的特有音色,而且即便是同一位置,因为振动的力度不同,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特性,即便是同一个人,其在发声的过程中也有着高音、中音以及低音之分,而其体现在乐器上就是根据其不同的特性进行组合,通过组合之后形成的混音来给予听众不同的音乐效果[6]。
二、音乐要素对音乐学习的指导
1.将音乐要素与情感结合
音乐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听众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从而与具有类似经历的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其也是听众与音乐世界的沟通交流,从而使自身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表达、宣泄。因此在学习音乐时,一定要注意情感的投入,只有带着情感去对音乐进行解析,才可以真正做到对音乐的鉴赏解读。而此过程与音乐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节拍锁定了音乐的思想,旋律决定了音乐的风格以及带给听众的感受,因此在进行音乐学习指导时,必须要将其与音乐要素相结合。当听众可以准确的掌握音乐要素,对音乐的鉴赏才不会停滞在音乐表面,而是通过深层次投入情感的感悟,捕捉音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准确把握创作者赋予音乐的情感,从而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音乐思想。
2.将音乐要素融入到场面变化
听众在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主旋律,从而判断出音乐的风格,或优雅、或激昂。随后根据音乐的节奏快慢以及力度的大小来感受到音乐中传递的思想,最后才会注意到演奏过程中使用的乐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是将音乐要素分开来解读的,并未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音乐中塑造的画面。比如在音乐作品《爱劳动》中,首先开始的时候使用活泼的旋律塑造了小和尚在劳动过程中的状态,随后音乐转变成浑厚、低沉、笨重的旋律,以此来让听众体会到老和尚的劳动体态以及状态,因为旋律和音色的不同,听众感受到的画面也在不断转换。因此在欣赏音乐时,不能将音乐的鉴赏停留在音乐的表面,应该将其与音乐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能从整体的角度对音乐要素进行感悟,精确把握创作者在音乐中想要传递的情感,利用音乐要素将各个画面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升自身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结语
音乐是人们精神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一首完美的乐曲直接就会将听众带入到音乐塑造的世界里,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其有着跨语言、跨国界等特点,也是实现听众情感沟通的桥梁。音乐要素作为音乐理论中最为基本且重要的元素,在音乐的鉴赏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听众在欣赏音乐时通过对音乐节奏节拍、旋律以及音色等的研究分析,便可以准确把握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从而提升自身对音乐的鉴赏水平。此外,音乐本身就是源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不同的音乐风格也会带给听众不同的听觉感受,听众也可以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从而逐步提升自身鉴赏音乐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王轩.作曲技术理论在提升音乐教师专业素养中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5(4):194-194.
[2]高畅.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的分析为例[J].音乐探索,2016(2):109-119.
[3]崔宪.为创作而思考的音乐理论研究——童忠良学术成果的研究特色[J].音乐创作,2015(2):15-21.
[4]李宁宁.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思维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52-53.
[5]董婉秋.由萧友梅的“中国音乐落后说”所引发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7,37(8):249-250.
[6]曹策.浅析流行音乐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