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所属栏目: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8-10-15 10:04:36 更新时间:2018-10-15 10:04:36
摘要: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通过梳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问题领域的相关研究,重点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内涵与意义、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及其制约因素、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与回顾。就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在今后研究中应注重理论方面的纵深、研究方法的严谨以及研究范围的扩展等方面。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内涵;增长方式;影响因素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农业经济的增长于国于民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关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进行过诸多探讨。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内涵、增长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
1农业经济增长的内涵与意义
经济增长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命题,经济学界较早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等层面对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系统问题进行了分析[1]。一般来讲,库兹涅茨等认为经济增长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2-3]。而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则可以描述为农业生产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这种增长从狭义上主要指数量方面的增加,但是广义来讲也包括质量方面的提升[4];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农业经济增长也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水平的产出与投入比的增长[5]。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部门和薄弱环节,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提出,农业经济增长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可持续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增长概念也在不断扩充[6-8]。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经济增长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保障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妥善处理好“三农”问题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以及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9-10]。
2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及制约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变化。而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内研究者也从农业技术、农业投入等方面进行过诸多探讨。
2.1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农业生产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具体表现在:一是由注重速度转向注重效率;二是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三是由注重单一产值转向结构优化[11-12]。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温饱,粗放型农业在这一时期占据着主要地位,农业生产的速度和产量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好坏的主要指标,农业经济作物也倾向于单一粮食作物为主[13-1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市场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提出了更要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业结构优化等问题成为农业转型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也成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15-16]。
2.2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受农业发展基础的历史制约,也受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市场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李金诚[17]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投入产出比,而农业科技进步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步骤;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市场化因素,要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前提下,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逐步实现[18-19]。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土地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越来越注重市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发展更加注重效率因素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程度、资源环境的禀赋条件都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要素[20-22]。但是,受到我国农业发展传统观念和地域特征的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一直较为缓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效益低下,区域发展失衡,环保意识薄弱以及土地流转等现实问题也逐渐显现[23-25]。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命题,如何顺利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过渡是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也要顾及农业发展的内部特殊性,从农田水利投入到农业组织管理,从生产效率的提高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要注重从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进步以及维护农民权益的角度进行改革和调整[26-27]。
3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但是随着舒尔茨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传统的经济增长观也逐渐遭到质疑和批判,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影响因素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热议。农业作为利用自然界进行运作的物质生产部门,其发展好坏的影响因素也就更加广泛而多样。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既受到来自农业供给方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农业需求方因素的影响。
3.1农业供给方的影响因素
从农业供给方的角度来讲,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农业基础设施[28-29]、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投入和改进[30],也包括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财政投入力度等方面的增长[31-32]。尤其是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增长集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更加注重单位农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如何配置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财物比例成为影响产出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也是农业经济增长效益的主要考究点。此外,国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以及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农业经济增长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33-35]。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和土地制度的调整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36-37],多次土地制度的调整更充分地释放了农业从业者的活力,农民从土地中得以解放,也更有利于农业市场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2农业需求方的影响因素
从需求角度来讲,农业经济增长则更多的是受到城市生活需求变动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化水平的提升[38-40]、农村金融信贷的发展对农业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41-42]。一般意义上,随着城市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业经济往往会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农村金融信贷也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集约化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有利于农业增长逐步实现生产转型。此外,随着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也成为农业经济的新兴增长点[43]。在低碳生活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关注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迫使农业向集约化转型,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效率、产品质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有机调整,以便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
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往往不是在单一方面的投入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各种因素复杂交错的结果,但是这种影响机制的形成又会呈现出地域性和产业结构的特性。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殊性,要从社会整体环境来分析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再从地区的异质性进行相应的人财物等方面的配套,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4]。
4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大体经历了由要素数量向要素质量转变的一个过程,但是受到我国人口、地理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性因素,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并没有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完全过渡,甚至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仍然属于传统的粗放农耕经济,很难实现农业资源投入效率的集约化和最优化[38]。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下,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农民增收难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进,但是从财政投入、生态效益以及区域差距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45-46],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47-48]。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农业在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包括农业产业管理水平、农业产业技术革新以及产品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表现出疲软状态[49-50];尤其是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农作物的需求,这也反映在大多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薄弱和低附加值[51-52],也是当地农民持续增收过程中的重要阻碍,造成区域间、省际间尤其是城乡间收入差距缩小进程缓慢[53-54]。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弱势部门,农业经济增长不仅受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差异的限制,还受到来自市场方需求变动的影响,这也导致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既会出现由自然规律所带来的不可抗拒的问题,也会出现由于社会制约而出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地方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市场需求结构,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导向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和社会服务效益的现代农业。
5评述与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更加凸显和重要,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也在持续增强,有关农业经济增长的问题也一直是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讨论热点。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4点问题:①受到量化研究思潮的影响,众多关于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往往偏微观层面,缺乏对农业经济增长理论的纵深研究。②研究者集中在对某一区域或单层面的问题分析,缺乏对地方农业自身属性和周围市场环境的考虑。③一些关于农业经济增长的量化研究中往往忽视了农业生产的滞后性问题,而小样本,短时期的数据很难反映整个农业的发展概况。④对于微观层面的农业经济增长问题,往往集中在比较容易获得的统计数据层面,而对农民、农户以及农村问题的实地调研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空缺。
农业经济增长问题方面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关注:第一,加深对农业经济增长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二,在研究农业问题时既考虑到农业发展在季节性、周期性等方面的特殊性,也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政策制度、对外开放程度等外部环境。第三,鼓励大样本、大范围、长周期的数据调研,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理论或者方式视角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以偏概全问题的出现。第四,关注最微观层面的农民、农户和农村的困境,提倡通过对实地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佘时飞.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J].科技经济市场,2009(8):38-39.
[2]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魏金义.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5]于金福.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6]虎陈霞,傅伯杰,陈利顶.可持续农业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2):11-14.
[7]朱婧,孙新章,刘学敏.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7-12.
[8]巩前文,严耕.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15(9):63-67.
[9]罗莲.试论邓小平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体制改革,1999(2):118-120.
[10]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0.
[11]熊黑钢,李新萍.新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度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4):476-480.
[12]李宁飞.浅谈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J].南方农机,2017,48(13):78.
[13]王心,珈铭.试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J].生态经济,2008(1):86-88.
[14]薛艳霞.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6):12-13.
[15]曹海龙.关于我国发展集约化农业的探究[J].现代交际,2017(10):68.
[16]罗富民,段豫川.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制约因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9-63.
[17]李金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农业经济问题,1998(9):53-55.
[18]孙玲.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1998(3):24-25.
[19]陈铁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经济问题探索,1998(2):27-29.
[20]毋俊芝,安建平.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农业经济问题,2009(5):20-22.
[21]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22]潘丹.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149-154.
[23]刘芙,韩越,黎莉.辽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12(4):20-21.
[24]潘丹.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25]朱玉龙.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
[26]赵忠升.“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的权益与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59-66.
[27]贾俊民,葛文光.关于三农概念与三农问题提法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3(5):86-94.
[28]吴清华,周晓时,冯中朝.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95-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5(3):29-37.
[29]吴清华,冯中朝,余凌.基础设施的农业生产效应:文献综述[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393-399.
[30]吴雪莲,张俊飚,丰军辉.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空间外溢与农业经济增长[J].科技管理研究,2016(17):79-86.
[31]杜江,刘渝.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J].南开经济研究,2010(3)73-89.
[32]刘宁.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4):23-32.
[33]李腾飞.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绩效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34]邓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9):193-196.
[35]王红,王鄂湘.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6):119-124.
[36]洪名勇,施国庆.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1949-2004年贵州省的实证分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1):38-60.
[37]李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5.
[38]苏发金.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1(4):111-115.
[39]姚旭兵,罗光强,宁瑞芳.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3):60-68.
[40]张宇青,周应恒,易中懿.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50-56.
[41]张乐,黄斌全,曹静.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J].农业技术经济,2016(4):71-83.
[42]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122-130.
[43]何红光,宋林,李光勤.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学家,2017(7):87-97.
[44]胡愈,陈晓春.农民增收的资源条件与收益空间探究———来自湘南国家示范区三市的数据及案例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0):49-54.
[45]李普亮,李琴.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效率性评价[J].经济与管理,2011(1):70-76.
[46]林江鹏,樊小璞.我国财政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以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土地治理项目为例[J].经济学家,2009(8):31-36.
[47]李永发,焦勇.中部六省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和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11):126-130.
[48]池翔.我国区域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福州:福州大学,2014.
[49]桂文龙,苏治国,胡新岗.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6(22):4-6.
[50]黄祖辉,傅琳琳,李海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5.
[51]刘秀兰.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37-142.
[52]韩艳旗,韩非,王红玲.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基础与综合发展能力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6):97-102.
[53]蓝海涛,王为农,涂圣伟.新常态下突破农民收入中低增长困境的新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2017(11):128-138.
[54]魏后凯.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