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所属栏目: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0 11:59:15 更新时间:2020-09-10 11:59:15
文章运用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探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通过论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参考。
1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表明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模式将成为主流。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桥梁和纽带[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尤其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薄弱、民众意识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探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乡村的必然选择[2]。做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是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迫切需要,关系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搞活农村经济,在强化农业基础的同时推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形成农业生产产业链,进而做大做强农村产业。而农村产业的融合首要前提是具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与宜居环境,这就需要逐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3]。
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财政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倾斜,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也逐步制定并实施具有地方特点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办法,对推动农村整体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历史欠账以及农村经济模式粗放、民众生活不良习惯等原因,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较为严峻。2018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我国农村地下水质明显好转,其中,优良级和良好级为8.8%和23.1%,但较差级高达51.8%”。
3.2农村生活领域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的农业发展模式、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覆盖地膜的大量使用对耕地环境、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次,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提升,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可支出水平,生活条件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而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大量的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解决被肆意地排入周边水域,造成大面积的土地与水资源污染,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阻力。
3.3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现今,养殖业成为很多农村居民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选择,但由于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使得养鸡场、养猪场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未经处理的排泄物被肆意地倾倒在土地上,甚至直接排放在周边水域内,造成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污染。近年来,随着生态宜居乡村理念的提出,各地区都开始在农村设置生活垃圾收容点,但大多数农村居民由于习惯使然,仍然存在随意乱扔、乱倒生活垃圾的陋习,这无疑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4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4.1进一步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传统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大量土地、水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农业投入,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进一步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成为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选择。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应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大力推进绿色农业技术,通过层层普及,引导农村居民生态种植,走绿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其次,地方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广绿色农业的理念与方法,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建立绿色农业发展示范点,进而号召更多的乡村建立农业生态园、绿色农业产业园。最后,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大激励与奖励措施,推广使用有机肥、可降解地膜等,从源头上为农村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2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村居民,同时,农村居民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是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应层层加压,定期开展绿色农业知识与生态环境保护培训,以地区示范农业生态园、绿色农业科技者、环保执法者为主体,建设一支集引领、监督为一体的农村生态环境宣传与监督队伍。其次,借助墙体彩绘、宣传栏、新型媒体等手段向广大农村居民宣传绿色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什么行为是在保护生态环境、什么行为是在破坏生态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后果,即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从思想上引导农村居民培养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3协调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治理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落后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基本事实,地方政府部门应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产生的问题移植到农村。其一,地方部门应结合地区特点,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治理机制。其二,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奖励机制,促进一批社会组织机构投身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借助社会力量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如对当地的绿色农业生态园建设进行补贴。其三,构建完备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性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为农村生态环境保驾护航。如在各乡村建设垃圾中转站的基础上,要求各村庄居民定点倾倒垃圾,对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民众由基层管理者进行处罚。只有通过构建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才能真正地为实现乡村振性提供基础性保障。
5结论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与民众淡薄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成为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构建绿色、环保、文明、现代化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还是加快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让农村居民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力军。同时,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下才能有效地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
参考文献:
[1]古建武.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科技视界,2019(33):237-238.
[2]颜德宏.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6):194-195.
[3]高子舒.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7):33-34.
《循环经济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来源《中国市场》,作者:李明 巩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