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策略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0 10:00:48 更新时间:2020-12-10 10:00:48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是推动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面临资源紧张、生态系统退化及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形势,必须贯彻落实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及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从本质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将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提升至绿色发展高度,融入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等各个过程,满足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间有机共生的要求,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创造出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无法脱离生态乡村建设的支持。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1.1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户盲目追求提高农作物产量及短期经济效益,存在过量或不当使用化肥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单位面积平均用量约为434kg/hm2,接近国际公认化肥使用安全标准的2倍。农药使用更为泛滥,几乎约为发达国家的6倍。滥用农药及化肥不仅引发了生态系统失调,更易引发土壤营养结构比例失衡,造成地力衰退,导致生态环境、空气、水资源及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性[2]。近年来,我国农药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农药残留超标对社会大众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2亿hm2,每年约产生7亿t秸秆,大约有40%秸秆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及处理。大部分秸秆通过焚烧处理,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研究显示,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固体小颗粒、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量约为不焚烧时的1~3倍,会严重刺激人的眼睛及喉咙,甚至存在引发严重支气管疾病的可能性[3]。同时,秸秆焚烧后产生大量浓烟,降低能见度,可能引发航空、公路及铁路等交通事故。大范围焚烧秸秆后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雾霾天气。此外,秸秆焚烧后的产物会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造成土壤营养严重流失,导致土壤出现板结情况和耕地地力严重衰竭。
1.2企业加剧污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创收机会。乡镇企业资源、能源消耗量过高,而且农村环保监管政策实施不到位,大大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造成乡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与城市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工艺水平低,废水、废气处理设施不达标,污水废水排放量大,导致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复杂,增加了污水排放检测及管理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后,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50%,呈逐年递增趋势。此外,当下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工业废水污染程度。同时,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不仅严重污染地下水、湖泊及河流,更直接影响饮用水及灌溉水的质量,严重威胁农村饮用水及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目前我国相继出现典型的农村环境污染事件,例如红河畔“癌症村”、江西铜业排污至下游、黄河水沦为“农业之害”等事件,严重危害了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4]。此外,大量乡镇企业设备相对简陋且技术水平较为滞后,环保措施无法与生产水平相配套,环境治理措施不合理,大大增加了重金属、粉尘及废气的污染程度,严重污染空气,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1.3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大增加了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规划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造成大量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以至于农村到处可见垃圾堆。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不仅严重影响了乡村环境,更存在滋生蚊蝇鼠害的可能性,成为疾病的滋生地及传播源[5]。同时,部分农村将河道旁作为垃圾场,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垃圾中包含各种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及有毒有害重金属,一旦有毒有害重金属进入水体或农田后,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及土壤污染。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农村环境污染指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加工业及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及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深远。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更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有利措施。
2.1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树立农业从业者环境保护意识为前提条件,强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普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对农业一线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全面体现出严峻环境形势,突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帮助农民形成环境资源忧患意识,做好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态管理的效率[6]。同时,侧重于提升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及技术水平的认知程度,充分发挥多类型教育宣传的作用,帮助农民了解环境保护知识,预防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2健全环保机制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查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出台相应的环保政策,通过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年度目标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任务。应强化治理污染相关队伍的建设力度,设置相应的环境监察人员,及时监察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明确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引进相应的奖惩机制,落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职责。同时,做好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构建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管理体系,保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果[7]。同时,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计划,突出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及健全性,在城乡发展规划中融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兼顾全面系统性及科学实用性,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定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相符合。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划工作应具备一定的先行性,要着重强调城乡环境保护的互动性,协同完成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8]。此外,明确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责任及考核体系,逐级落实环境保护机制,及时处罚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个人,尤其是重点查处环境污染重度企业,表彰在环境治理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企业[9]。
2.3加强拓展融资渠道
为了彻底缓解建设与资金间矛盾,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保护农村生态自然环境,扩大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出台环境污染治理补贴政策。同时,应以保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收支平衡为核心目标,拓展生态保护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企业,可以适当降低相关税收。以政策层面为切入点,引导企业及个人投入环境治理工作,促进农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2.4全面强化技术革新
农村环境治理无法脱离农村实际生态环境。各个地区生态环境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需要大幅度提升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为了彻底解决当下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革新环境治理理念,全面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例如注重创新农业环境治理相关科技手段,普及环保、科学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将农业领域龙头企业树为榜样,大力推广各项新型农业知识及技术。同时,提倡民营企业进行环保科技创新,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前提条件,提高农业生态环保的工作效率。
3结束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严峻、紧迫,要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等相融合,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同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仅要做好资源环境保护及治理等方面工作,更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原则与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效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传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6):121.
[2]郝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探讨[J].农家参谋,2020(5):156-157.
[3]伏森,陈怀远,林文哲.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J].乡村科技,2020(5):110-111.
[4]张晓.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7):5-7.
[5]潘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J].乡村科技,2018(3):108-109.
[6]赵庆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4):183.
[7]高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怀化师专学报,2000(1):38-41.
[8]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9(2):287-290.
[9]刘海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策略》来源:《山西农经》,作者:王晓婷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