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硬皮病中医内治规律研究
所属栏目: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09 11:49:31 更新时间:2021-04-09 11:49:31
硬皮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结缔组织疾病[1],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皮肤进行性硬化是其最早出现、最常见、最具特征性的表现[2],有时可累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3]。目前,国内已有学者[4-5]通过数据挖掘对名医医案、疾病的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等进行研究,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循证依据。本文通过检索 1989 年至 2019 年期间中医诊治硬皮病的文献,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合辨证施治,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分析统计结果,深入挖掘硬皮病中医内治法证治规律及其内涵,旨在为硬皮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医案来源 以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检索为本研究数据源。 1.2 检索策略 以“硬皮病+皮痹”、“中医+中药+中医药”为主题词、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式检索,检索 1989 至 2019 年间中医药治疗硬皮病的全部文章。 1.3 纳入标准 1)中医诊断为“皮痹”,西医诊断为“硬皮病”,医案记录完整;2)病例全程为中医诊疗,采用中医内治法;3)中医辨证或治法明确,处方药物、剂量明确;4)依据医案所录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判断疗效为有效,恢复正常之后随访无复发。符合以上 4 条者,即可纳入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 有以下任意一项者,不纳入本研究:1)医案记录不完整;2)病例未全程进行中医诊疗、采用中医内治法;3)中医辨证或治法不明确,处方药物、剂量不明确;4)依据医案所录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判断疗效为无效,或恢复正常之后随访复发;5)研究内容雷同的文章中资料记载相对不完整者。 1.5 分析方法 使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软件。
2 结果
分析 101 则有效医案,得出医案中的常用药物出现的频次及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出现的频次,以及常用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得到 16 个由 3~5 味药物组成的核心组合及 8 个新方。
2.1 药物分析 统计符合纳入标准的 229 个方剂所使用的药物,一共得到 258 味,总用药频次 3098 次,按功效分属 43 类,每种功效药物的频次及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的频次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对出现频次≥40 次的药物进行统计,共有 20 种,结果如表 2 所示。
2.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对涉及的 258 味药物进行归经统计,药物归属肝经最多,其次为脾、心、肾、肺经,具体归经频次如图 1 所示。对药物进行性味统计,以扇形图对药物四气、五味比重进行展示,药性多属温性,药味主要为甘味,具体见图 2、图 3。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对所得药对进行药物关联分析,设定支持度为 50,得到 22 种药物组合,如表 3 所示,其中包含中药 11 味。对所得药对进行药物规则关联分析,关联规则为“—>”左侧的药物或药对出现的同时右侧药物出现,结果如表 4 所示。
3.讨论
硬皮病属于中医“皮痹”的范畴,其病名始见于《内经》,为五体痹之一,此后,历代医家对“皮痹”展开论述,论著颇丰[7]。皮痹病因复杂,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遣方用药不尽相同,《素问》认为痹症与风寒湿等外邪及血瘀相关,《类经》指出,痹症与气血、痰饮壅滞、经络不通有关;叶天士提出[8],痹病盖因气血亏虚、腠理不固、外邪侵袭所致。段行武等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硬皮病多由脾肾阳虚、痰瘀互阻为主要原因[9-12]。而王培歌[13-15]等学者则提出了从肺论治硬皮病的新观点。综合历代医家观点,皮痹总因素体虚弱或调养不慎,风寒湿等邪气痹阻经络而发生。正虚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淫侵袭肌表,滞于肌肤,或郁而化热壅于肌表;营卫失和,腠理开多阖少,外淫趁虚而入,痹阻脉络,肌肤失于濡养;脾失健运,无力运化,水湿聚而化痰,气血滞而生瘀,气血亏虚无以濡养肌肤,因而出现皮肤硬化、萎缩,累及脏腑者见脏腑功能失常。
西医在硬皮病的治疗上,常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症治疗是最主要的措施,相应的缺陷也很明显。单独使用甲氨喋呤等免疫抑制剂或配合皮质激素(口服或外用)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存在影响运动甚至致畸等副作用[16-17];一定比例的患者在联合使用甲氨喋呤及皮质激素治疗时,会出现疾病的反复[18];单独使用皮质激素相比联合使用甲氨喋呤则具有更高的复发率[19]。同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等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及不良反应,且高昂的治疗费用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相较于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硬皮病在价格及安全性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中医辨证论治皮痹时,扶正祛邪是最主要的治疗原则,在疾病诊疗的始终都应着重体现祛瘀通络的思想。本病总因正虚所致,故根据辨证补气、血、阴、阳之虚,调和营卫以濡养皮肤。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纲领,补虚固本与祛除外邪兼顾,处方中配以大队补虚药及活血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皮痹的特点。
3.1 药物频次分析经过统计,中医内治硬皮病常用 258 味药物总属 19 大类,出现频次大于 100 次以上的有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等 9 类,其中补虚类的中药出现频次的比例达到 34.44%,活血类中药出现频次的比例有 17.56%,合计 52.00%;出现频次大于 100 的药物计黄芪、当归、桂枝、鸡血藤、茯苓等 5 种,分属补气、补血、解表、活血、利湿 5 类。补虚及活血类中药的大量使用,印证了大多数专家学者对于本病“属本虚而标实、为瘀血阻络所致” 的观点。所用药物种类繁多,说明皮痹病因复杂,同时体现了中医治疗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特色。
3.2 组方规律分析通过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可知,硬皮病中医内治药物常用药对为黄芪、当归、桂枝等 11 味药物的 22 种组合,使用频次为黄芪与当归(99 次),其次为黄芪与桂枝(80 次),其他频次较高的药对主要为当归与活血诸药的配伍。 3.2.1 黄芪、当归 二者以黄芪、当归五一配伍,为李东垣补气养血之名方“当归补血汤”。此二者相伍,一可补肺脾之气,一可养血以和营,重用黄芪,体现“以无形之气,补有形之血”的治疗理念。金若敏、宁炼[26-27]等人的研究表明,两药均有增强机体免疫、促进微循环的功能,二者相配,可由多种途径发挥增强机体免疫、促进微循环的功能,从而缓解皮肤硬化症状。
3.2.2 黄芪、桂枝 二者相配,一补一散,散中寓补,补散兼施,黄芪补益之力可固表而不致散泄,桂枝化气之功可疏散而不固邪,气血得行, 瘀去络通,痹证可愈。张荒生[28]等人的研究表明,以黄芪、桂枝为主要组成成分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患者的 IgG、IgM、补体 C3 等免疫指标,从而起到改善皮肤硬化症状的作用。 3.2.3 当归与活血药物 以当归与鸡血藤、赤芍、丹参等药物相配伍,活血而不致虚,补血而不留瘀,共奏化瘀通络之效。现代药理学证明,当归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抑制人体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29]。由成纤维细胞合成并分泌的Ⅰ、Ⅲ型胶原与硬皮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硬皮病患者细胞内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在起病后明显增加[30],应用抗纤维化药物抑制这两种胶原的产生成为治疗硬皮病的关键。
3.3 同类研究对比通过查阅文献,检索到同类研究 2 篇,分别发表于 2013 年、2016 年,检索时间截止至 2013 年、2014 年。本文检索时间截止至 2020 年 1 月,更新 2015—2019 年 12 月期间发表的 27 篇文献。与李远[31]等人的研究相比,本研究更新纳入医案记录的同时,进一步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阐述了黄芪等常用药物治疗硬皮病的机制。与王洪彬[32]等人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中医内治法治疗硬皮病的组方规律,演化出了可供临床参考的 8 个新方,更具有临床意义。
疾病的证素[33]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证素的组合种类越多,越体现出该疾病具有复杂性。值得提出的是,目前中医对硬皮病的证素辨证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尚未达成行业内普遍认可的共识,导致某些行之有效的方药难以大范围推广。虽然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数理分析,得出 16 个 3~5 味药物的核心组合及 8 个中医治疗硬皮病的内治方,但新方的药理及作用机制、临床疗效等尚有待研究,今后进一步研究硬皮病中医内治新方时,可以参考上述新方辨证论治,随证加减。规范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统一辨证标准、推出能够得到行业共识的内治处方,仍然需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2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856.
[2]瞿幸.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12.
[3]Ferreli, C., Gasparini, G., Parodi, A., Cozzani, E., Rongioletti, F., & Atzori, L. (2017).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Scleroderma and Scleroderma-Like Disorders: a Comprehensive Review.[J].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 53(3), 306–336.
[4]吴嘉瑞,郭位先,张晓朦,张冰,杨冰,盛晓光,赵梦迪.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颜正华含赤芍处方用药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4,9(11):1543-1546.
[5]韩桂玲,屈毓敏,王辛秋,等.基于数据挖掘的晁恩祥教授治疗慢性咳嗽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5,10(10):1555-1558.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硬皮病中医内治规律研究》来源:《世界中医药》,作者:王文钰 1,2 陈 曦 2 黄 敏 2 陈广山 2 张梦鸽 1,2 段行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