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11 11:01:38 更新时间:2021-10-11 11:01:38
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思政课是当前大学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渠道,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某一门思政课程与“四史”教育的具体融入研究,关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侧重于路径、措施层面,没有从宏观方面全方位探析“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必要性、可能性,融入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措施。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从历史的角度,认清历史真实,坚定党的领导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2]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三观”还未完全确立,理想信念还未完全形成,所以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3]“四史”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发展历程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探索与选择历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政治财富,所以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历史真实,增强对党的领导的理解与认同,更加坚定党的领导。
(二)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和支持思政课建设,总书记还专门组织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思政课仍存在内容不够鲜活、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教学效果与党和国家的期望还有差距。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四史”是由一个个具体人物或典型案例组成的前后相接的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内容本身蕴含着对青少年政治引领的丰富元素,是新时代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鲜活的教科书。如《概论》课讲授“近代中国国情”时,如果只是纯粹理论化的讲解,效果不会理想。如果我们引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具体案例等当时特定的国情史实,使学生深刻理解弱国无外交,更能激发学生爱国、图强、担当的情怀。进而增进学生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课堂效果。
(三)有助于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各高校要重点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5]。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增设“四史”内容选修课程,是当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和关键所在。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能性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要解决二者为何能互融互通的问题。“四史”教育属于历史范畴,侧重历史史实的叙述,思政课划归政治范畴,偏重政治理论和结论。俗话说“政史不分家”,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载,政治是对事件梳理得出的原理性结论,所以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有赖于二者的契合相融,其中思政课起主导作用,“四史”教育为其提供鲜活的素材支撑。
(一)教学内容的契合互补是二者相融相通的前提条件
指出:“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6]12剖析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四史”教育学习内容,不难看出: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爱国主义、改革创新、思想道德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四史”教育中都能找到鲜活的案例支撑。如《概论》课教学中“群众路线”与“党史”教育中“三个女红军与‘半条棉被’的故事”。通过深入挖掘“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可以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供有力支撑,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将思政课要传达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是二者相融相通的重要基础
思政课兼具文化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但在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的同时,更强调其意识形态功能,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教育,让党员、干部学习了解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7]可见,“四史”教育虽属历史范畴,但不仅仅单纯讲历史,而是和现阶段我国政治形势紧密相连,通过“四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四个服务”意识,实质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二者相融相通的有力保障
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8]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竞答讲述活动。”[9]该活动要求各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并结合实际,以“四史”知识为主线,通过学习基本知识、专题教育教学、灵活多样竞答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专题教育教学就是强调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功能,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这些指示及活动的开展,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表现为缺乏系统性和整体配合
一是各门思政课程各自为政。目前,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虽都有涉及“四史”教育的内容,但基本是各取所需,各唱各的调,即“四史”教育作为辅助,为各门课程教学提供资源供给,但各门课程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配合与衔接,缺乏整体规划,以致有时课程之间会出现冲突打架或明显短板,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系统了解“四史”知识。二是如何处理好“史”“论”之间的关系,既讲清楚历史的脉络、历史的逻辑,又要联系实际的问题来论述,做到收放自如、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学生方面:表现为对“四史”教育了解不多,兴趣不浓
通过对大学生“四史”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调研(部分大专院校学生),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表示对“四史”教育不感兴趣,仅在学校强制要求时才会参加相关活动;超三成大学生表示不明白学习“四史的原因和意义,认为不了解没什么影响。原因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枯燥,学校的应试化教育使大学生无暇顾及“四史”学习等。“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思政教育不能一味地用过高的道德准则要求大学生,教师也不能习惯性‘唱高调’”[10],只讲理论、道理,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探求适合学生学习规律,并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方面:表现为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素养
近年来,思政课教师无论在师资队伍配备还是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应看到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所需的“四史”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不够。目前,一些思政课教师专业基础薄弱,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本、硕、博学习期间,仅一个教育阶段的学习是与思政相关的内容,限于专业基础,对“四史目标”知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掌控存在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做到融会贯通;二是自觉融入“四史”教育的主动意识不强。将“四史”内容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钻研探求“四史”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无疑将大大增加思政课教师的备课难度和负担,积极性不高;三是运用“四史”教育教学的能力不足。随着信息化和新媒体的广泛发展与运用,考验着思政课教师对新型教学手段与方式的运用。
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一)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原理”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其实就是“四史”中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党的两大创新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际涵盖了党史、改革开放史及新中国史,如果离开这些历史背景,“概论”课的教学是难以开展的。“基础”课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表面看与“四史”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实则联系密切。如要讲好、讲生动、讲深刻理想信念问题,就必须联系党史中一个个为共产主义信仰而剖头颅、洒热血的经典案例,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纲要”课程上中下三编主要讲述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实质包含了“四史”内容,是思政课进行“四史”教育最主要的课程。要将“四史”教育有机、合理融入思政课程,应当在保持思政课课程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与作用,做好整体规划,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配合与衔接,有机合理融入“四史”教育的内容,尽量做到知识点的全面系统,防止出现重复和盲区。同时正确处理好“史”“论”之间的关系,既讲好故事,也要及时进行思辨与总结。
(二)合理融入实践教学
指出:“课堂教育之外,要组织青少年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事迹,等等。”[6]12这些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方式:首先,积极开发打造当地的“四史”教育资源,如在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四史”教育资源集中的场所,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次,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定期、不定期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加纪念馆、博物馆讲解活动;组织开展当地历史事件、名人等的研讨和纪念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在节假日开展“四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如布置与“四史”教育相关的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进行调研,努力丰富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四史”教育,自觉践行、传承和发扬“四史”文化。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可采用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设置“四史”相关案例和问题,采用问题导向,引起学生关注,然后通过讨论、调研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四史”相关的内容;体验式教学法,如组织“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和认同“四史”文化。其次,也可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大众传媒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11],广大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如“人民网”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电视片《社会主义有点潮》,“共产党员网”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纪录片《必由之路》,中国教育电视台承制的思政公开课《师说》等优秀节目,认真选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和“四史”的兴趣。
五、结语
“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紧迫性决定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而教学内容的契合互补、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二者的互融互通提供了可能。但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配合,学生对“四史”教育兴趣不浓,教师的专业素养欠缺等原因,导致二者的融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将“四史”教育有机、合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从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与亲和力,推动思政课的守正与创新。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作者:崔淑芳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