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13 11:39:28 更新时间:2021-11-13 11:39:28
纵观幼儿园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常常只重视游戏的形式,却严重缺失了游戏精神的渗透,导致音乐活动与游戏形式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有些教师开展音乐活动,不重视幼儿自身的体验与感受,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音乐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进行了大量的音乐游戏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期找到有效开展音乐游戏活动的策略。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游戏活动流于形式
对近几年来的音乐活动进行回顾与总结时我发现,有些音乐活动只重视游戏活动的形式,关注游戏如何玩。如在以《狮王进行曲》作为音乐欣赏曲目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教师常常会设计“狮子和小动物”的游戏活动,在扮演小动物时,教师只是让幼儿蹲在地上,而自己扮演“狮子”,当小动物们听到每个乐句,而教师也模仿狮子发出“吼叫”声时一把捉住一只小动物。无论是从角色扮演还是情节设计,抑或游戏玩法等方面,其游戏元素皆具备,但游戏的过程并未体现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幼儿们也没有继续玩这个游戏的热情,特别是蹲在地上扮演小动物时要一动不动,最后让狮子捉走,整个过程中幼儿们只需等待游戏结束即可。这种看似符合“游戏要求”的游戏却相当无趣,与音乐活动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
(二)幼儿缺乏个性体验
在音乐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受到上课时间短的局限,总是以自己的“教”为主导,带领幼儿们跟着自己“走一遍”,而不是让幼儿们亲自探究、体验一遍。如在听音乐模仿走路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分别播放《老爷爷走路》《小朋友走路》和《解放军走路》等乐曲,并进行走路姿势的示范,幼儿们只要跟着教师走,模仿一遍就行。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们的动作单一,与音乐教学重视幼儿感知与体验,进而培养幼儿表现音乐与创造音乐能力的要求相违背。又如,在模仿小动物走路的音乐活动中,教师一边示范小动物如何蹦跳,一边带领幼儿们跟着做一做,由于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像不像”,结果最后大家模仿得都很像,但又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的体验。如此一来,幼儿们其实并未将自身的体验与情感融入作品当中去,因此无法积极主动地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不利于音乐活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师指导太随意
在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与课程游戏化教育改革理念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从一个极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从自己高度控制与主导游戏活动过程,滑向了“放任”幼儿游戏,他们以为“以幼儿为本位”就是任由幼儿们自由发展。如在“音乐的色彩”游戏活动中,教师尝试让幼儿们边听世界名曲边作画,并为幼儿们提供了材料:每人两支水粉笔、一张白纸、一个小水桶,还有若干颜料、抹布、废旧报纸,等等。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只负责播放音乐,幼儿们则漫无边际地猜想、随心所欲地做动作,虽然在音乐的感染下表现得都很兴奋,而且有很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幼儿们在边听音乐边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他们根据音乐的特点使用线条、色彩、图形分别进行表达,其实最终也没有达到让幼儿们理解音乐的目标要求。有的教师则进行无目的的观察指导,看到了就随口问一问,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指导内容。教师的种种随意化指导,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根本理念及《指南》精神产生了误解。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的策略
(一)游戏与音乐有机整合,提高游戏活动质量
要想让游戏活动真正帮助幼儿们理解音乐内容、感受音乐情绪,教师就应该将游戏与音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有机整合,以提高音乐游戏活动的质量。以《狮王进行曲》的欣赏活动为例,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幼儿们创造性地表现狮王的走路、吹号、吼叫,以及各种小动物为狮王表演的动作。为此,我们要设计游戏,为幼儿们提供参与游戏并进行创造的空间。如一开始幼儿们听到钢琴奏下滑音,那么有的幼儿就做出从小滑梯上滑下来的动作,还宣布:狮王驾到!接下来在游戏中教师让全体幼儿起立,表演吹号的动作。教师还设计了与A段内容相适宜的游戏内容:教师自己和一个幼儿表演狮王走路的动作,其他人随音乐做拍手动作;为B段也设计了专门的游戏内容,即当教师表演狮王吼叫时,幼儿们要表演吹奏号角的动作进行伴奏;而在全曲终止时,教师扮演狮王“吼叫”着追赶小动物,当最后一个强音落下时,教师捉住小动物。通过参与整个游戏活动,幼儿们在学习狮王走路、吹号、吼叫以及扮演小动物并为狮王表演动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感受,了解了作品的结构及其所表达的形象与内容。
(二)提供情感体验的渠道,挖掘幼儿创造潜能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需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而其基础就是感知与体验。幼儿的创造表现是他们在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然表达,同时创造表达的过程,又将进一步深化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知与体验,进而使幼儿们为音乐作品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在幼儿们所创作的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中,我们会看到他们天真烂漫的想象,这是我们成人所不及的,更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幼儿们爱玩游戏,我们要把握住这一特点,让游戏为幼儿们提供情感体验的平台与机会,在最大程度上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如在“章鱼和小鱼”的律动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们随着音乐做章鱼吹泡泡、游泳、捉迷藏等动作,了解章鱼和小鱼游戏的玩法,体验章鱼小鱼抓逃游戏的快乐。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们自由地表现小鱼游动的姿态……
(三)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在幼儿音乐活动中,作为“教”的主体,教师自身应该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而且有能力运用音乐的姊妹艺术,如美术,进行整合性教学,帮助幼儿们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当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时,他们才能够真正挖掘出音乐作品中的教育价值,并能够与美术、语言等领域结合起来,也能为幼儿们设计出形式与内容都与音乐活动主题相符合的音乐活动。如,围绕“音乐的色彩”开展的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为了帮助幼儿们使用线条、色彩、图形等来表现美妙的音乐,一开始并没有任由幼儿们漫无目的地去画,而是先引导他们听音乐做动作,并用恰当的词语来表现音乐。最为重要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那就是如何让幼儿们感受音乐与线条、色彩、图形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儿,他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此时教师就要和幼儿们一起讨论、分析,以《蓝色的多瑙河》为例,在听过乐曲以后,有的小朋友认为应该使用冷色调来表现音乐,并且可以使用波浪线、弧线、圈形等,因为他们柔软、圆滑,与大家的感受一致。此时,教师边听幼儿们表达,边画了出来。在幼儿们都有了初步的认知之后,教师再要求大家自由选择线条、图形和色彩进行表达。此时,我们就会看到,幼儿们真的可以做到用美术的方式来表现这美妙的音乐。有的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常常会失去控制,要么乱涂乱画,要么打扰其他小朋友,此时教师还要提出要求:在绘画的过程中应该使用不同的颜色,按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绘画,还不要出现重叠;注意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其他小伙伴绘画。试想,如果教师自身对音乐和美术都不够专业,那么其又怎能在二者整合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恰当的指导呢?
(四)尊重幼儿的表现方式,帮助幼儿创作有灵性的作品
在幼儿园传统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常常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幼儿们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他们并没有创作出有灵性的作品。而当幼儿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与创造时,又常常得不到成人的认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他们创作的作品大都千篇一律。实际上幼儿们是借助感官来感知世界,用他们的小手来探索世界的,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一定恰当地运用音效、色彩等来调动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帮助他们认识事物,唤醒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而在幼儿聆听音乐或者是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他们常常用小手敲桌子、盘子、杯子,在敲敲打中表现自我,感受音乐的魅力,此时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是幼儿们学习艺术的方式,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艺术感受,尊重他们的表现方式,为他们提供直接感知、亲自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让他们在获得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受到强烈的触动,进而创作出真正有灵性的音乐作品。音乐是幼儿们认识与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他们释放与交流情感的有效载体,是培养他们审美素养、促进他们情感发展的重要艺术形式。把游戏与音乐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幼儿们提供感受音乐的过程,激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我们应坚持课程游戏化教育改革的理念,不断创新与突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活动形式,以达到寓教于乐、提高音乐活动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建华.幼儿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刍探.成才之路,2017(23).
《课程游戏化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来源:《天津教育》,作者:桑燕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