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
所属栏目:新闻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8 10:15:39 更新时间:2021-12-28 10:15:39
摘要: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人与媒介的关系更为紧密,在社会生活中对新媒体的依赖日益增强。随之而来凸显的媒介素养方面的问题也困扰着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高校学生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面临的媒介素养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主要集中为三个方面的典型问题:新媒体使用中的娱乐化倾向;新媒体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对新媒体信息缺少辨识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十分必要,文中探讨了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媒介素养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网络质变时代的到来:从过去人与信息交流的Web1.0发展到人人互动的Web2.0,大众与媒介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Web1.0时代,即门户网站时期,平台向用户单向传播,大众在媒介上的原创内容较少,基本属于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媒介信息的传递者;在Web2.0时代,即社交媒体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介平台层出不穷,例如微信、抖音、博客、Twitter、知乎等,用户之间可以双向互动,大众可以在这些载体上自由交流互动、随时随地发声,每个人都可以是媒介内容的参与者,原创内容滚雪球似的暴增,传播速度较Web1.0时代更为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由此而来,新媒体快速发展与应用的语境下,大众作为新媒体内容的制造者、传播者、消费者,其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群体,他们思想活跃、传播积极、接受能力强。同时,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逐步成型,对于新鲜事物吸收能力强,受媒介内容影响较深远,其媒介素养教育十分有必要。
二、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最早是由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李维斯与丹尼斯·汤普森在1933年提出并倡导,初衷是保护公众免受不良媒介信息的影响。经过多年努力,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于1992年对媒体素养进行了界定,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to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torespondthoughtfully)。[1]大众可以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来培育和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也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2]她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3]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学界普遍认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则强调媒介教育中公众之于媒介的主动性:“面向社会与公众的媒介教育,关键在于要让民众掌握识别媒介、选择媒介、运用媒介和监督媒介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驾驭媒介,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这是媒介教育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任务。”[4]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不仅仅意味着大众从媒介平台上解读、接受信息的素养,还意味着通过媒介传播制造信息的素养。从最初的了解、认识媒介,到辩证分析、思考媒介信息,再到利用媒介发展自己,构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新媒介素养。国内学者宦成林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新媒介素养是基于Web2.0所构建的一个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和主体性特征的全媒体生态环境下,学习者为融入和适应这种新环境所备的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5]国外学者詹金斯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被看作是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社区中的互动方式,而不应该被简单地看作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巧。[6]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大环境的变化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媒介素养不单单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提升的一部分,更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白岩松的全国高校巡回演讲——《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在河北大学开讲时说的:“如果没有媒介素养,连朋友圈都发不好。”表达了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是大众社会生活的一种学习能力,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社会竞争越发需要个人的媒介素养。
三、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现有问题
(一)新媒体使用中的娱乐化倾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9个小时,较2020年12月提升0.7个小时,移动媒体与人的关系日益紧密。新媒体带来的全天候新鲜海量资讯,舒适惬意的娱乐体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都容易使时间湮没在新媒体的使用中。有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往往是娱乐消遣多,学习研究少。截至2021年6月,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09亿,占网民整体的50.4%,超过50%的网络游戏主要人群年龄在19岁到25岁,其中包括广大的高校学生群体。网络游戏的丰富化、多元化吸引一些高校学生沉迷其中,造成学业荒废。2020年11月,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的6名本科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等网上娱乐导致挂科太多,总学分低于结业标准被退学处理。这个案例只是高校学生新媒体使用中娱乐化倾向的一个缩影,新媒体上众多娱乐APP时刻考验学生的自制力。
(二)新媒体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是高校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三观塑造成型的重要载体。新媒体时代,网络“娱乐致死”的倾向性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亚文化更是改变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认知。特别是劣质网红、劣质艺人的负面影响,例如金钱至上的“物欲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三观尽毁博眼球的另类行为,都是对高校学生积极向上意志力的挑战。此外,新媒体丰富的商品宣传和营造的感官意境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而网络平台提前消费、购买便捷、支付快速、分期支付、贷款简易、数字货币等特点,使得学生群体的消费欲望容易释放,消费心理得到极大满足。屡禁不止的校园贷因为门槛低、放贷快,成为学生群体“消费贷”的主要渠道,超前消费的消费习惯让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背上了利滚利的沉重负担,有的学生因还不起钱不堪骚扰甚至走上绝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对新媒体平台引发的消费缺乏足够的警惕。
(三)对新媒体信息缺少辨识能力高校学生对网络信息不能很好地去伪存真,容易遭遇网络诈骗,成为网络诈骗对象。新媒体海量信息中包含着虚假信息,有的内容迷惑性强、套路深,容易抓住学生心理进行电信网络诈骗。而高校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低,使得犯罪分子屡屡得逞。这类信息往往打着“兼职”的名义设置网络陷阱。另外,高校学生对媒介信息缺少判断能力即缺少媒介素养,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甚至基于“求关注”“猎奇”心理,成为谣言的制造者。
四、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
上述问题反映出青年群体特别是高校学生群体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匮乏。相较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媒介素养教育往往存在滞后性。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意味着:可以利用各种媒介高效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形成对新媒体的正确认知;提升对媒介信息和传播方式的判断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开展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十分有必要。目前,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几条可行路径:
(一)开展新媒体方面的通识课程
目前,新媒体方面的课程多集中在新闻传播学院和传媒相关专业,没有传媒专业的高校和非传媒专业往往缺少相关课程。而高校课堂是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平台。开设新媒体方向的相关课程,可以从技术层面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从内容方面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的媒介信息。此外,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求知求新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参加多种多样的媒介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切实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多样化和日常化
高校的素养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需要形式多样化、教育日常化,潜移默化的推动学生拥有正确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例如通过课堂、班会、讲座、宣传栏、校媒体、竞赛等多种形式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新媒体时代自主探究型学习方式。预期目标为:能够理性使用手机上网时间,抵制无节制上网;对新媒体传播的良莠不齐的内容能有选择、有质疑、有批判地吸收;能通过新媒体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三)全社会联合多维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是实施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机构,是将媒介素养理论与新媒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平台,充当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把关人”角色。政府是高校顺利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提供社会资源和力量,是高校学生乃至全体大众提升媒介素养的坚实保障。例如2021年,网信部门及各涉网管理部门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通过的持续整治,进一步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权益,促进网络空间天朗气清,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大环境。社会民间团体、组织、机构,乃至家庭、社会公民,都可以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实现全社会联合多维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五、结语
高校学生受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学习能力强、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时间充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高校学生的自我提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有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身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与担当,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乎青年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振兴民族荣辱。从个人到全体,从学校到政府,全社会多维度联合起来,共同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01):116-118.
[2][3]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01):29-33.
[4]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N].中华读书报,2002-1-16(001).
[5]宦成林.21世纪学习技能:新媒体素养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9(10):41-44.
[6]李德刚,何玉.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2):39-40.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来源:《传媒论坛》,作者:边剑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