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5 10:38:27 更新时间:2022-03-15 10:38:27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幼儿教育阶段既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更是个人心理健康发展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 [1]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 “入园贵” 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但不可否认的是,幼教师资力量薄弱、优质园数量偏少、办学经费不足等短板依然存在,尤其是幼儿教育“小学化” 倾向问题十分严重,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焦点。 2018 年 7 月 4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8〕57 号),要求“坚决纠正‘小学化’ 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 可见,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已经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概念界定
综观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观点,普遍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会对幼儿成长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那么,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个概念该如何界定?
经查阅现有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尚无明确的、统一的表述,只是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侧重点对其进行简要描述,如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幼儿教育照搬小学教育内容,组织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 就是幼儿教育照搬小学教育方式,组织幼儿按照小学方式进行学习;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 就是幼儿教育既照搬小学教育的内容,又照搬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等等。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实表现
从多所幼儿园的走访调研情况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内容“小学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幼儿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多以表象为主,比较具体形象,而对数学符号、拼音汉字等相对抽象、复杂的概念,比较难理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3]。 因此,幼儿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偏重于启蒙性,要以直观的活动和获取直接经验为主。 现实生活中,不少幼儿园教育内容安排上体现不出“小学化”倾向,但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增加了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内容,甚至借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材料充当幼儿教育教材,把小学一年级对拼音、汉字、运算等的学习要求搬到幼儿教育上,有的还开设诗词诵读班、英语提高班、数学精灵班等,美其名曰为“适应幼小衔接的需要”,帮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幼儿过早地学习小学的内容虽然能够为即将开始的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上述行为明显违背了“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3]的幼儿教育要求,也有悖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是教育方式“小学化”。 国家教育部于 2016 年 1月 5 日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4]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常常套用小学的教学方式,如:大多数教育内容安排在室内进行,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上课时必须带着教案或备课本;老师拿着教鞭,佩戴着麦克风,站在白板前或者投影仪屏幕前大讲特讲,孩子们则整齐地坐成几排,被动地听老师讲授知识,小手要么统一放在膝盖上,要么统一放在身后,老师也严格按照上课时长来管理课堂,按时上课、下课,俨然就像一群小学生在上课,而非“游戏化的教学场景”。
三是教育环境“小学化”。 《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的玩具、操作材料和幼儿读物,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愿望” [4]。 调查显示,多数幼儿园在室外环境创设上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但在室内环境布置时却不乏小学教育的影子,如:活动室墙壁上有的挂满了拼音图,有的挂满了带拼音的汉字表,有的甚至还挂有乘法口诀表、古诗词、经典名句等,甚至小桌椅的摆放也像小学教室一样,整齐地摆成一排一排,而非更符合幼儿教育特点的圆圈型或游戏式摆放。 这种教育环境的营造,不仅体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深刻烙印,更容易让幼儿体会到进入小学课堂的莫名紧张和不安。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由来已久,学界给予了极大关注,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呼吁幼儿教育去除“小学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或开会要求“克服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 倾向”,但时至今日,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却屡禁不止,甚至呈现出“由园内转为园外、由课上转为课下、由个别转为一般”的现象,大有一副愈演愈烈的态势。 调查表明,其原因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长热切期盼。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头等重要大事,是家长们最重要的事业。 长期以来,“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一直是每个家长的美好期望,都热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几位幼儿家长聚在一起,相互谈论、比较谁家的孩子已经会计算几位数的数学题、会背诵多少首古诗、会书写多少汉字,已经提前学习了小学低年级的哪些知识,等等,他们单纯把对“知识” 地掌握情况作为评判幼儿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于是,一方面,家长不断建议、要求幼儿园提前开设小学课程,提前给孩子教授小学知识,提升小学学习成绩,甚至以转园、退园相要挟,园方只得妥协;另一方面,家长各显神通,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给孩子报名参加所谓 “幼儿智力开发班” “幼儿读书识字班” “幼儿启蒙教育班”“幼儿双语教学班” 等各类特色辅导班,完全忽视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 由此可见,家长的期盼、家庭的愿望是幼儿教育“ 小学化” 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办园效益驱动。 在我国,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到 2020 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 80%” “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 “国家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 [1] 但是现实中,目前多数幼儿园办园经费比较紧张,尤其是民办园更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自行筹措办园经费。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只好放弃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而迎合家长 “教育需求”,增加知识性教育内容,开展“小学化”教育,并以此进行招生宣传,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多吸引生源,增加办园收入。 毋庸置疑,这从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教育 “小学化”倾向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应对策略探究
如何科学治理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事关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更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政府等多方联动、协同努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一是教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家长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很多家长仍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等传统的、片面的教育观念影响,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心态。 可以说,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长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的片面追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教育引导家长转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平台,积极组织幼教专家面向幼儿家长开展幼儿教育专题讲座,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态度和长远的教育眼光,淡化家长的教育功利心态,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积极搭建“家园共育”平台,畅通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幼儿园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让幼儿家长正确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实现途径,充分发挥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支持、配合幼儿园开展治理,纠正“小学化”倾向问题。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积极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是大力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幼教师资的选拔,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与定期注册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不折不扣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坚决制止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未经专业合格培训到从教行为,切实把严幼儿教师的入口关。 其次,加快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在岗定期培训和全员轮训制度,切实增强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帮助广大在岗幼儿教师及时了解国家相关幼教政策,树立科学幼教观念,学习正确教育方法,提升师德师风水平,强化专业学习与跟岗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 第三,大力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设立并办好学前教育专业, “引导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鼓励师范院校在校生辅修或转入学前教育专业,扩大有质量教师供给,” [1]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第四,严格按标准补足配齐幼教师资数量,坚决破除幼儿教育“大班额” 现象,依法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尊重幼儿教师,理解幼儿教师,支持幼儿教师,真正让幼教工作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不断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是积极构建幼儿教育监管工作长效机制。 加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 倾向治理的组织领导。 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治理和纠正工作也必然涉及方方面面。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密切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工作。 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切实加强日常监督,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对各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幼儿发展状况进行检查、抽查,及时发现那些办园行为不规范、存在“小学化” 倾向的幼儿园,责令其限期整改,对问题频发、社会反映强烈的,要严肃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完善依法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加强过程监管。 要尽快修订完善2020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为切实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更好实现幼有所育,提供法律保障。
五、结语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切实办好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既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迫切需要。近些年来,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 倾向这一问题,一直是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尤其是学前教育学界有关人士热切关注的问题,家长、幼儿园、社会、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目前,从理论上或者从现实上来看,如何准确诊断“小学化” 问题,“小学化” 问题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以及如何防止和纠正“小学化”,进一步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等问题,还在进一步探究中。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由于受研究者所学知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客观条件所限,在研究方法的选取、第一手资料的获得、研究成果的归纳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研究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完善,以期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 OL].http: / / www.gov.cn / zhengce / 2018-11 / 15 / content_5340776.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EB/ OL].http: / / www.moe.gov.cn / srcsite / A06 / s3327 / 201807 /t20180713_342997.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EB/OL].http: / / www.moe. gov. cn / jyb _ sjzl / moe _364 / moe _302 / moe _309 / tnull_1506.html.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来源:《西部学刊》,作者:王宁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