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研究及对策分析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16 11:02:19 更新时间:2025-01-14 09:17:41
杨宇孛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南岸400067
摘要:本研究以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张玉柱,陈中永编制的大学生就业焦虑原因问卷和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研究工具,以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610名学生为被试,运用SPSS14.O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针对就业焦虑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焦虑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加之自1999年起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这种剧增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焦虑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严重心理问题。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深入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教育方法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是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有代表性地分别选择了本科和专科,男生和女生,农村籍和城镇籍的学生,被试的具体构成见表1。2、方法
(1)焦虑自评量表
根据开放式问卷和个人访谈的结果,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毕业前就业焦虑的表现大多数与焦虑自评量表中的相关症状类似,因此在本研究中,用焦虑自评量表测量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焦虑。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1971年编制,用于评定有焦虑倾向的访问者的主观感受。本测验应用范围颇广,适用于各种职业、文化阶层及年龄段的正常人或各类精神病人。近年来,SAS已作为咨询中了解焦虑症状的一种自评工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按中国常模,标准分在50以下为正常,分数越大越焦虑,标准分50-60为轻度焦虑,61-70为中度焦虑,71以上为重度焦虑。本次研究在焦虑自评量表(SAS)上做适当修改而成,要求大学生根据自己面临毕业最近一周来的实际感受填写。整个量表由20个问题组成。采用1~4制计分,把各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因此本研究不再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
(2)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原因问卷
本问卷是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张玉柱,陈中永编制的。该问卷以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问卷通过与20名毕业生访谈及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34个题目,首先选取了133名(男生42名,女生91名)毕业生进行试测,对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随后对内蒙古7所高校的2005届毕业生918名(男生354名,女生564名)施测。经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共删除8个题目,保留了剩余26个题目。这26个题目构成了4个因子,分别为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分为完全不符、基本不相符、有些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等级,五点记分。依此从1到5分。累计解释率为59.4%,各因子负荷分别为:0.57-0.74、0.38-0.80、0.49-0.72、0.39-0.78。重测信度为0.79(P<0.0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可以看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测量。
二、结果与分析
1、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就业焦虑状况
本次对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610名大学生的焦虑调查结果显示,焦虑的总体检出率为34.43%,其中轻度焦虑为20.51%,中度焦虑为10.64%,重度焦虑为3.36%(见表2)。大学生SAS均分为42.47,明显高于国内常模29.78(P<0.05)。
2、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就业焦虑原因
由上表可以看出,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就业焦虑原因主要来源依次是缺乏就业支持、就业竞争压力、自信心不足及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缺乏就业支持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见表3)。
3、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在就业焦虑上的性别差异
由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对大学生焦虑程度及就业焦虑原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大学生焦虑程度上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十分显著。在就业焦虑原因各维度得分上存在着差异,其中在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上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明显要高于女生,差异显著(见表4)。
4、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在就业焦虑上的层次差异
由上表可以看出,重庆某高校专科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本科生,在就业焦虑原因各维度中,专科生在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就业竞争压力上显著高于本科生。本科生在对就业前景担忧上显著高于专科生(见表5)。
5、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在就业焦虑上的生源差异
由上表可以看出,重庆某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及焦虑原因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其中在“缺乏就业支持”和“自信心不足”这两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见表6)。
三、对策与思考
1、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就业竞争压力
一是建立单位与大学生信息交互机制,建立虚拟、实体信息网络。通过政府专项投入,建立集信息发布、查询、交流、远程面试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就业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工作,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二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如建立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长效鼓励机制,为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在申请审批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等。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登记失业、求职困难的大学生,开展“一对一”服务,对进行失业登记的大学生按规定给予职业资格培训补贴,帮助其尽快就业。
2、加强就业帮扶力度,关怀就业弱势群体
一是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性别公平、男女平等的氛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在就业指导中纳入性别等方面的分类指导。二是加强对专科生的求职能力的培养工作。高校应着力提高专科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专科生予以帮助。如针对专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现状,有侧重地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促使其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提高自己求职择业的竞争力。三是加强经济资助,降低就业成本,为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高校应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各项优惠制度,加大对农村籍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3、构建就业指导网络,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局限于高年级或临近毕业阶段,而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分阶段、全程性的指导,尤其要重视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核心是了解、分析自己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和专业素养,在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一次认真、客观的了解、审视、评估的基础上,为自己描绘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蓝图,并为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充实知识、训练技能、磨练自己的意志等。应建立一个以学校就业指导为主,企事业单位、专门指导研究机构、家庭等共同参与的就业指导网络,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的需求。
4、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就业自信心
大学生应运用认知策略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就业自信心。一是在设计自己的就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就业情境的复杂性、个体自身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性格等,将自己的行动目标定得切实可行才容易达到行动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选择有利于自我增强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所谓自我增强的自我评价方式,就是个体的自尊得以维持和提升,自信心得以强化。三是培养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降低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程度。大学生应通过全面培养自身能力和素质尽可能地适应社会需求,使自己能坦然面对变化莫测的环境,降低担忧和焦虑水平,促进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艺玲、黄子杰,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J].中国校医,2007年3月
[2]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潘鸣,陆亦佳,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06年第1期
[4]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54-55.
[5]张玉柱,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心理教育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1
[6]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钱小华,四川省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