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研究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02 09:05:47 更新时间:2011-04-02 09:39:45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研究
谭博文
【摘要】: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不仅对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道德氛围都有较大的冲击,还会导致正常的学生组织系统功能的丧失,有的甚至会演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给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和有效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与校园的稳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
一、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一)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为了满足某种共同利益或表达某种共同关心而临时聚集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破坏性的极端行为。“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氛围下由众多大学生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任何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制约的众多学生的狂热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集体罢课、罢餐、静坐、请愿、聚众斗殴;狂乱起哄、非法集会、散布谣言;在公寓大喊大叫、敲脸盆、摔热水瓶、扔东西等等【1】。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发表,教育职称论文,教育论文网
(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1.政治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政治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主要是指由政治因素直接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根据这类群体事件对社会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的大小,大致可以分为情境型和功能型两种。情境型的政治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由特殊的社会矛盾或国际纠纷,激起师生的爱国热情”而发生的目标明确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比如1999年反对我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而发生的高校游行活动。而功能型的政治类群体性事件也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但是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结果走向了广大学生良好愿望的反面的那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相对于情境性的大学生群体事件而言,功能性群体性事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与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相关,它对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是极深刻的【2】。
2.社会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这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根据矛盾是否转化一般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两类。所谓是原生型的,即指学生为了维护某种利益或者表达对社会转型期内某些问题的不满,矛盾起因与行动目的一致。例如2006年10月21日,江西民办高校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预科学生因学籍与学制问题与校方产生意见分歧,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打砸学校教学楼、宿舍、食堂、砸坏汽车、焚烧窗帘、被服。另一类是次生型的,即由一般问题引发,矛盾却发生了转化的群体性事件。例如2007年12月24日,南开校园内发生一起私家小轿车与自行车的刮蹭事件,因双方争执及相关部门处理问题不当引发学生聚集、砸车事件,进而引起了对学校管理、学校和学生信任危机的讨论就属此类【3】。
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一)主体同质性高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没有组织的许多学生因某一共同事物的刺激或影响而自发产生的共同行为,它与一般社会层面群体性事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主体的特殊性,主要参与人员是主体单一、同质性很高的在校大学生。
按我国青年学界对青年的划分,18--22这一阶段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还处于形成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其生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强,而相投的兴趣爱好、相似的思维定势、相仿的行为方式,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结构中具有极高的同质性的群体。所以,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中,认知非常容易趋同【4】。
(二)社会联动性强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由大学师生为主体,其成员来源广泛,更迭频繁,与家庭、社会和各行各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高校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群体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加之当今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学校中的风吹草动更加容易通过网络传播到各个地方,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面,很容易波及到其他高校。即使最先引起突发事件的高校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也难免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联动效应。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在校的大学生出现什么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家长。大学生的问题联接了千家万户,是影响到全社会的问题。
(三)行为存在的短暂性
大学生们往往思想活跃,忧国忧民,有着较强的政治敏感性,他们对国内国际的形势,国家发展与建设,社会分配和治安状况等问题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看法。同时他们又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现实的问题平日里得不到解决,一旦得到了发泄的机会,便会在冲动的情绪下集中爆发出来。而恰恰就是这种集中爆发使得学生的积怨得到了发泄,心理紧张得以减轻,共同的兴趣消失后,情绪减弱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也就随之结束,从而导致行为的短暂性。
三、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成因
(一)社会变迁助长大学生心里浮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度期,我国正处在群体事件的多发期。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正处在成长敏感期的大学生,学生心里容易出现浮躁现象。当政府对重大国际和国内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大学生群体观念和预期不一致时,集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纵观当代中国大学生集体性行为发生的动因,相当一部分是对国际与国内政治问题的即时反映。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会促使他们做出反映,尤其像碰到有关中日问题、台湾等方面的问题时,如做不好引导,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5】。
(二)学校层面
1. 学校供给与学生需求矛盾凸现
随着高等学校改革的深入,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校园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社会的要求、家长的企盼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其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同相对落后的教育供给间的矛盾。同时,高校管理中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一方面高等学校后勤改革和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带来的资源相对紧张,另一方面学生缴费上学,使之消费主体的意识不断加强,对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使得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明显滞后。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大学生容易对学校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和怨恨感。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刺激下会爆发出来,引发群体行为【6】。
2.学校组织的控制力对学生缺乏有效引导
随着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显得相对薄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缺少正确的行动引导。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传统说教方式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偏重于把政治理论和道德要求作为全部内容,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体现大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怀疑批判、独立自主等现代人格品质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学生对校方的不满与日俱增。
四、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一)治理需要学生共同参与
1.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行为发生学的角度讲,行为的产生是从认知开始的,而大学生的群体事件发生,也常常是由于对某一问题的错误认识而引起的。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欠缺,生活阅历浅,缺乏全面、深入、填密、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常常就事论事、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极易产生认知偏差。一旦具有合适的宣泄时机和场合,就会产生“情绪共振”继而爆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学校要对学生是进行正确认知观的教育,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国情和认识国情,正确看待国家、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懂得它的危害性。
2.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交费上学,让教育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服务商品,学生、家长也日渐把自己作为了“顾客”。在“没有不好的顾客,只有不好的商品”思想影响下,大学生忘记了自己是“高校”的主体中的一份子的意识,忽略了主人的责任,把自己作为弱势群体,习惯于发牢骚,而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寻求“体制内的解决办法”,因而出现胆大妄为的行为。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法制教育,提倡遵纪守法,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的规范和法律的要求。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形象教育,应提倡大学生佩戴校徽、学生党员佩戴党徽,从而产生标签效应,使之在任何场合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另一方面对要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
(二)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
大学生群体事件的社会联动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每一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是对学校正常秩序的破坏,也影响利害关系人的共同利益。因此,在群体事件的治理中、就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合作。首先学生家长是作为重要的“利害关系人”存在的。不仅事件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安危与家长直接相关,而且在事件发生前后学生的偏激的认识,消极的心理状态也会引起家长深切的担忧。所以家长的认识和态度对于学生的认识的转变,心理状态的调整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学校应当与家长建立有效的积极联系,让家长、学生客观地了解学校的办学体制,认识学校的办学优势,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日常沟通和联系,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在学生面临各种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帮助和温暖【7】。
(三)增强突发事件的透明性
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来看,尽管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结构性压力是群体事件发生的深层的原因,但是它们并不能直接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至少还需要客观事实的直接诱因即突发事件。它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学校首先要利用宣传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综合信息网站、校园BBS中只读型的信息公告版面等,快速反应,抢在学生群体意见形成阶段对事件进行报道,通过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事实情况的“第一时间”报道来实现对舆论发展的导向能力。让广大学生正确“知情”,避免流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8】。其次,全面客观的事实报道是学校媒体正面宣传教育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基础。学校报道立场客观、内容全面令人信服,那么就会很快在网上广为传播,吸引广泛关注,并成为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材料,促进舆论的良性发展。抓好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公开,控制流言传播,避免大学生的情绪积聚,从而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陈晋胜.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M].群众出版社,2004
【2】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3】郑欣.集群行为:要素分析及其形成机制[J].青年研究2000年第12期
【4】章清,金劲彪.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当议[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10期
【5】陈丽萍.论大学生群体心理及其功能[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6】谭和平.群体性事件诱因及其消解--机遇信息公开视角[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7】朱永国.美国“9•11”以后的学校危机管理[J].世界教育信息,2005,5.
【8】潘东良.学校危机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