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建设效益的思考
所属栏目:水利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19 10:35:11 更新时间:2011-04-19 10:21:10
关于城镇建设效益的思考
-——以苍南县城新区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苍南县城新区建设情况的介绍,评价其在城镇形象塑造和用地优化组合的成功实践,提出注重城镇形象塑造和用地优化组合能提高城镇建设效益。
关键词:建设 效益 形象 优化组合
一、引言
城镇发展的效益来源于城镇的整体质量,城镇质量来源于城镇日积月累的建设。城镇建设任务是为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创造一种环境适宜,充满活力的生活、生产空间。这种空间为人们生活及工作创造自然和谐的气氛,同时又提供更多的就业以及更充分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机会。城镇发展的效益来源于城镇的整体质量,城镇质量来源于城镇日积月累的建设。城镇建设任务是为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创造一种环境适宜,充满活力的生活、生产空间。这种空间为人们生活及工作创造自然和谐的气氛,同时又提供更多的就业以及更充分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机会。
基于此,城镇建设效益至少应该从城镇形象塑造和城镇用地优化组合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二、苍南县城新区的建设
苍南县县城新区位于县城中东部,新区城市中心辖区内有19个行政村,隶属5个办事处管辖,耕地面积8029亩,总人口6426户,24512人。长期以来,该地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一直以务农为主,竹编、塑编等为辅,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贫困,总体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为了改变县城建设落后面貌及辖区内这种贫穷落后状况,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苍南县2001年正式启动县城新区城市化建设,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县域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有力促进了县域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成功之路。苍南县县城新区建设启动于“十五”初期——2001年初,县城新区6.78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成功组织了国际招标,此后相继完成了县城新区东扩及“江南山水城”约19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规划总面积达26平方公里,集行政办公、科教文卫、商贸金融、体育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山水城。
十年来,县城新区建设工作在县政府、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高起点决策、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工作思路,以增强城镇的吸引力、竞争力、凝聚力为目标,大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新区的城市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新区建设启动至今,县城新区规划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初具形态阶段( 2001年—2005年)。2001年初,县城中心区6.78平方公里城市设计组织了国际招标,此后相继完成了县城新区东扩及“江南山水城”约19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以及县城新区绿地、供水、排污、电力、消防、管道煤气等专项规划,形成比较完善的县城新区规划系统,县城新区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完善。第二阶段:整体形成阶段( 2005年—2007年),交通网络和城市道路框架总体形成,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广场、人工湖等新区骨干工程基本成型,公建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形成。第三阶段:功能完善阶段(2008年—2010年),根据“十一五”规划目标,在“十一五”期末,县城新区要基本完成6.78平方公里的建设,中心区城市体系要基本形成,建成区人口达6万人左右,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和公建设项目等建设。现代产业基地、对外开放重要窗口、都市风貌展示区的功能都得以呈现,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几年来,县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2亿元,初步建成城市道路框架体系。市政道路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建成通车的有站前大道、人民大道、苍南大道一期、仁英路一期、体育场路一期、渎浦路一期、玉苍路一期等道路;在建的有仁英路西延伸段、体育场路二期、渎浦路三期、玉苍路二期等工程。环境设施建设方面,2004年启动肖江塘河整治工程建设,现已完成肖江塘河整治工程一期(水景园)建设并投入使用,这是新区中心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还配套建设了道路绿化、路灯、红绿灯等设施,美化亮化了城市环境。
经过这几年的开发建设,新区人气指数稳步上升,社会各界对新区发展的信心也逐步倍增,使得新区房地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据了解,目前新区几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商住房平均销售价格达8000元,普遍高于老城区的销售价格,而且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这足以体现新区发展的良好前景。目前,时代都市广场、东方景园、绿都花城、怡和家园等均交付使用,其他楼盘处于建设中。
三、城镇建设效益评价
苍南县城新区经过十年的建设为苍南县形成了核心城市框架体系,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苍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注入了活力,为跨越式发展搭起了扎实的平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苍南县规划建设者注重城镇形象塑造和城镇用地优化组合结果。
1、城镇形象的塑造
城镇形象是城镇历史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城镇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约地,一个城镇的发展史就是这座城镇的文明史。城镇中不同时代的建筑、桥梁、城墙、道路等,都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不同地区城镇的建筑,由于受到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影响,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正是这些绚丽多彩的建筑形式,构成了不同地区的城镇特色,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城镇经营理念要求编制城镇规划时,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历史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塑造城镇形象、改造城镇形象、创造更佳的城镇形象。
苍南县新区通过有效的城市规划指导,调控新区建设,使新区形成高品位的个性魅力和持续的发展潜力。在进行新区形象塑造时特别注重的是建筑高度控制和建筑色彩规划。
新区建设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当前,生态城市、节能城市、智能建筑等已经成为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方向,新区开发建设很好地顺应这一趋势,结合当地的经济实力、社会购买力和用地情况,依据新区各类规划,严格控制在建、未建工程建筑高度,除适当建造一些地标性、景观式高层建筑外,尽量少建或不建超高层建筑,真正实现“显山露水”的城市绿色格局。对已划定的可建高层建筑的片区和地块,着手制定“高层布局详细规划”,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在建筑限高范围内,综合权衡高层建筑正负效应及与周边环境协调问题,指导建筑采用有序的体量和高度组合,实现城市建筑景观形象,防止了因“容积率里出效益”而刻意追逐限高上线。并对重要地块的重要建筑必须做详细、深入的景观分析研究和规划,如沿河地带,不应为追求住宅观水效果而过多开发公寓、住宅,应以标志性的公共建筑组成错落有致、特点突出、和谐有序的城市最佳景观面,形成具有震撼力、通透力的沿河城市风貌。
色彩是建筑的生命韵符,也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新区通过塑造城市色彩,彰显新区的个性。新区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而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建筑色彩的选用和设计,实现对建筑色彩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确保“整体和谐、多样有序”的城市建筑色彩景观形象的实施,促进新区整体色彩的协调、地域特色的体现、功能布局的区分。对于新区建筑规划色彩的制定,虽然在控详规中提出“建筑色彩以暖色调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考虑新区的区域特色、气候状况、经济和人文特点等因素,在充分研究、论证、比较和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突出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色彩,宜取淡雅、稳重、和谐的色调,这样既能体现新区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一种沿海城市特有的开放、广博的感觉,又能弥补文化底蕴不足,营造宁静平和、适宜人居的氛围和情调。
2、城镇用地的优化组合
一切建设工程,不管它们的内涵功能如何复杂,对空间如何利用,它们都必然要落实到土地上,而城镇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制定城镇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具体确定城镇用地的规模与范围,用地的功能组合与合理利用等。
城镇用地的优化组合主要是:(1)合理调整城镇用地功能分区。城镇规划编制要善于利用土地级差地租,调整工业、仓储、对外交通等用地,使一些不适合城镇发展的企事业单位搬迁,这些搬迁不但不需要城镇财政支出,而且还能带动城镇基础设施更新、城镇面貌的改变。(2)合理安排公共项目布局,引导城镇用地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下,城镇公共项目(道路、地铁、公园、学校、医院等)的建设会带动周边土地整体增值。因此,通过合理安排这些公共项目的空间布局,供给密度和建设时序,可以调控城镇用地的价格,使城镇建设走向良性循环,引导投资区域和城镇发展方向。
苍南县城新区城市中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678公顷。按照土地用途分类:行政办公用地29.9公顷、金融商业办公用地13.5公顷、商业服务用地33.2公顷、教育用地27公顷、科技用地18.7公顷、体育用地25.3公顷、文化娱乐用地19.2公顷、医院用地2.8公顷、居住用地251公顷(含安置房及村集体返回用地80公顷)、旅游度假用地12.5公顷、公共绿地用地126.1公顷、道路用地118.8公顷。
新区在用地的优化组合方面,一是做到了以节地挖潜、对各类用地进行科学安排为重点,在分析新区现有用地结构、规模、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步伐,逐步改变空地多、低效利用多、土地投入产出率低的现状。二是运用规划手段提升出让地块价值。2006年时计划出让的约1700亩商住用地所处的位置是沿玉苍路约800亩,沿体育场路约400亩,沿站前大道约230亩,沿祥和路约250亩,多数地块比已出让的商住用地位置差。当时要实现平均出让地价每亩130万元以上的目标,难度相当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运用了规划手段来提升出让地块价值。规划适当调整重大公建项目的布局,将个别可以调整的重大公建项目,调整到计划出让地块的周边,以提高出让地块的含金量。
四、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新区建设一定是在保持自己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新区,当代城镇新区发展不是贪大求全、好大喜功,而是有着深刻的效益学动因,片面追求发展规模、经济收益和建设速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建设效益。城镇建设效益除了从城镇形象塑造和用地优化组合两个方面评价外还应该评价其城市的综合功能,甚至涉及历史、民族、美学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小城镇作为经济个体之一,相互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提升城镇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乃至大区域竞争力,是城镇发展决策者和规划工作者正在探求的难题。新区发展正是小城镇摆脱传统束缚,迎接新的挑战的有效途径,只有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才能使城镇发展和城镇发展战略的总体效益最大化,才能算得上城镇发展的大战略。
参考文献
1、何伟.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2 .
2、于春艳.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7) .
3、裘实. 论规划建设的若干“时弊”[J]城市规划, 1995,(05) .
4、王烨峰. 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4) .
5、李云. 山东省城市新区发展的研究与探讨[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2) .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