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教学人文如何教育
所属栏目:化学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1-14 17:37:25 更新时间:2017-11-14 17:35:24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人文教育论文。
【摘要】在分析专业教学中人文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经过专业教学的实践,总结出:课堂渗透、课外延伸、朋辈导悟、言传身教、环境熏陶、生活启迪、实践历炼、艺术感染、精神滋养、用心去爱等丰富多彩的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方式。专业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最终形成一种文化。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教师素养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过于专业化和实用化,过于突出技术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强调岗位技能的精通与熟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上,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教学约占总课时的60%~70%,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遇到与专业课时间上的矛盾。高职院校还要有相当的时间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在这种情况下,拿出更多的时间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如果把专业教学时间仅仅看成是专业性的,就失去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以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最现实、最可行的办法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一、高职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可行性
1.专业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本身是相互交融的。首先,专业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专业灵感。而专业课程中的科学技术内容,总结的是客观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科学的概念、定律、规律时,还会涉及发现科学规律的动因、发明者是如何运用前人的经验,加以发展、创新,最终研究出新的结论,产生新的成果。这其中,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的讲述,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渗透。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它应该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也理应渗透在专业教学之中。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身就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较高的人文素质。因此,把专业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做人和做事结合起来,这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再次,科学和人文在思维方式上是互补的。专业教学,作为科技活动,主要是逻辑思维;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人文活动,主要是形象思维。两种思维是有差异的。但是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讲,两者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作为科技人才,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需要发散性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科学和人文的整合,才符合人的健全的思维规律。
2.专业学习内容蕴含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第一,科学知识本身渗透着人文精神。任何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课程,都渗透着人文精神。如果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把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就能很好地实现专业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第二,科学知识中渗透艺术和美。科学是真和美的统一。作为科学家,他能够在科学的事实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引发他发明创造的动力和美的享受。一条定律、一个科学道理,如果能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简洁的演算公式,得出深刻的有意义的结论,这精神就是一种科学的理论美。进行一项科学实验,需要设计和实施,在这过程中严谨、有序、简洁、准确,最终得到成功,研究者回味整个实验的过程,会感受到美,产生一种近似艺术审美的快感,这就是科学实验美。如果专业教师能够把一条定律、一个公式、一项科学技术从研发到成果到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加以推广,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科学实验美挖掘出来,把科学美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科学中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实现美,就将很好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也会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专业教学方式蕴含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德国学者狄尔泰认为“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精神生命”。意思是说科学在于解释,人文在于理解。科学解释,就是解释事物、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人文理解,就是一种历史体验或现实生活体验。人文科学是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归宿点和价值取向,它要认识理解的是人的情感、心态、信仰、理想等问题,主要方法是感悟、反思、直觉、感性思维、价值判断、自由联想等,科学研究所需的客观实证和定量分析只是作为必要的补充和参考。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不可否认,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中蕴涵着人文底蕴,这使我们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成为可能。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是主体,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也最大,依靠专业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正如华中科技大学马毓义教授所说:“倾盆大雨,只能雨过地皮湿,只有经常下毛毛雨,地表才能湿透。”专业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就如同毛毛雨的作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之外,再加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而是充分挖掘专业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着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加以引导。专业课所承载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关注点和个人今后安身立命之本。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强,如果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就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职专业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方式
1.课堂渗透。一是专业知识的自然迁移育学生道德于无痕。有的教师在讲授“建筑力学平衡和优化的原理”时,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做事与做人的道理。以低碳钢拉伸实验为例,把低碳钢拉伸实验中的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四个阶段与学生长跑运动的体能变化联系起来。从刚迈步轻松愉悦的弹性阶段,到开始喘气难受的屈服阶段,再到选择坚持放弃的强化阶段,到最后冲刺胜利的局部变形阶段,通过这种联系,和学生一起分享事物发展的规律,分享人事经历的变迁以及过程中需要的坚持、执著、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二是把名人励志的精神渗透专业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课程中,精心遴选现代中国建筑工业和航运业的两位先驱,陶桂林和卢作孚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不仅在专业上深受启发,也被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三是以真实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的教师在“建设工程质量控制”课程教学中以当时发生的“楼倒倒”、“楼歪歪”工程质量事故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职业责任心与道德感。所以,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是积少成多,水到渠成的,追求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效果。
2.课外延伸。有的教师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质疑为契机,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对相关专业问题(混凝土抗拉强度测试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过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精心辅导,学生所提出的混凝土抗拉性能测试方法和发明的实验装置荣获浙江省第二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特等奖。有的教师在结构设计大赛作品指导工作中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大胆创新。让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自觉和自悟的教育。
3.言传身教。“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方式。只有教师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有的教师率先垂范,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教育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感悟培养了自己积极进取、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有的教师尝试了言传身教———科学试验中教书育人的新途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步一步地做,让学生在旁边看,然后再让他们尝试着做,问几个简单的问题。这样做,学生不仅学到了课内知识,而且还拓展了课外知识,领悟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试验方法,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4.朋辈导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不同类型学生的作业,他都会把上几届学生的作业展示给新学生,朋辈之间的激励作用效果很好。有的教师经常邀请已工作的师哥师姐来班级现场交流工作经历、工作体会、工作心得,介绍外面世界的精彩和所面临的竞争、艰辛、困难。师哥师姐的现身说“法”远胜过常规性说教,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们通过和优秀毕业生的亲身接触,往往更容易有真切实在的感受,从中受到鼓舞和启示。
5.环境熏陶。环境文化作为一种外显的直观文化,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场所与设施,又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育人于无痕。学院充分吸收了鲁班文化的思想精髓,使校园文化环境富有象征性内涵,成为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育人基地。一是让校园灵动化。走进建院,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中外经典柱廊,讲述着建筑的历史;连接着柱廊,“安得广厦千万间”碑石则彰显了建院人奉献建设事业的决心;教学楼上的“格物求新、致远求实”校训和励志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馆的奥运五环色彩,提醒学生要有竞争意识;以茅以升、詹天佑、梁思成等大师命名的校园主干道,时时激励着年轻学子的进取之心;精致的鲁班雕塑作品,彰显着人文底蕴。二是让墙壁思想化。教学楼过道两侧的墙壁设计成励志廊、名人墙、优秀校友墙、优秀作品墙等,把古今中外建筑大师、优秀建筑以及优秀校友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张贴在上面,时时刻刻激励师生。在教学楼开辟了定期更换的“人文走廊”,编写了人文走廊布展素材“心灵的照看”,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涵养共计19个专题。三是让草木人性化。每一种树都标明“名称、科属、产地”,每一块绿地都插有爱心提示牌,整个校园仿佛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无形中促使学生更加爱护花木,保护环境,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草坪上的石刻记录着校友林的捐建者,传承着历史。
6.生活启迪。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不能搞空洞的说教,要避免顾此失彼,以德学冲淡教学,应以“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灵,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生活来启迪学生。生活中更多的是一些平凡小事,一些细节常常使学生悟出人生的真谛,诚信、关注细节、与人协作等惠及学生终身的品格。
7.实践历练。“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有的教师5年组织43次800余人次参加“青春励志、建筑飞扬”社会实践,学生进驻工地进行专业实习,为建筑工人送去矿泉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慰问品,切身体会奋战在第一线建设工人的艰苦,并在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有的教师以“以己之长,回馈社会”为主题,组织学生到湖州德清调查现代社会垃圾处理情况并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激发了学生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农村广阔天地的热情。还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党员利用暑假时间深入社区调查杭州市各小区垃圾分类的情况。实践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了解现实、了解社会、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增长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有机地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如通过实践教学中的合作与分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完成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训练项目中,培养他们钻研技术、勇于创新、刻苦耐劳、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通过各种流程的训练,开设安全与质量教育讲座,培养学生的安全和质量意识;实训课要求“打卡考勤”,课前、课后集合训话、实训现场推行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管理方式等,让学生受到现代企业管理与规范严格的训练。8.艺术感染。把所学专业和艺术结合起来,在艺术熏陶中增强对专业的热爱,培养敬业爱岗的精神。由学生自编自演的舞蹈“实习日记”,在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舞蹈类一等奖。“实习日记”表现的是一群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在工地上的实习生活,学生们用肢体语言表现出一幅幅极具代表性的现场劳作画面。为表现好角色,学生们每周都要去工地体验生活,亲自感受工地的火热和严谨。这个舞蹈以艺术的形式向学生们显示了什么是职业素养、什么叫职业道德。学生通过舞蹈表演,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和净化。
三、高职专业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关键
1.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中,专业教师占大部分,而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理工科大学,他们本身就存在着人文素养欠缺的问题。担任专业课教学的还有一些是从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来的专兼职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人文学科知识的比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加强专业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培养一支既精通专业,又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人文素质有其丰富的涵义。一是要具有丰厚的人文知识底蕴。人文知识包括文学、历史、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哲学等基础知识。二是要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即体验与认知交融的人文体验方法,是人文方法不同与自然科学的逻辑分析为主的特征。具备一定的人文能力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文能力包含价值选择和认知能力、价值批判能力、人文表达能力等。人文方法强调体验,它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三是要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科学的人文价值观。就是把人文知识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人文价值观体现为尊重生命、崇尚文化。对教师来说就是尊重学生的价值,时刻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四是要具有人文素养。包括仪态气质(语言文质彬彬,举止文明优雅等);情感(敬业精神、关爱学生、尊重、关心体贴学生等);态度(责任感、治学精神、平等对待学生等);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辩证的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方法等)。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创造能力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清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各类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从而确立文理工交融、技术与人文教育整合的现代教育观,并以此促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用以指导自己的专业教学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二要拓宽学习途径。自觉加强人文知识学习的力度,开阔自己的视野。阅读经典人文书籍、学习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提高人文素养。只有教师自身积累了广博的人文知识,对蕴涵其中的人文精神有透彻感悟,才能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运用自如。三要强化制度保障。建立有利于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规章制度,把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教师人文素质的进修、培训和再提高创造条件,采取教师自学、校内培训、校外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培训。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探索教师人文素质提高的方法与途径。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文学、艺术、音乐、影视欣赏等讲座;组织成立教师读书会,督促教师阅读人文类书籍,交流读书体会,用走出去(如遍访文化名人故居、参观博物馆)、请进来(请著名作家、文化人来学校座谈和做报告等)的方法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活动,促进教师人文修养的提高。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科研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学校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人文教育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
2.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一要改革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精选素材并融合在教学内容中,自然而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二要创新教学方法。“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他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将外在的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和素质,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要达到这一点,必须改变照本宣科、空谈道理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说教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提供条件,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以便教师加强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因为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讨论教学法使教学活跃,气氛热烈,能锻炼学生的演讲和表达能力;问题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中产生的思想问题;案例教学法能把枯燥的理论和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直观、可信的事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生动性、直观性,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三要利用现代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为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媒介形态的迅速变化,给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新视野,开阔了新思路。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学校自己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把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便利,开展网上教学和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3.形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文化。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作为主战场,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营造出优良的育人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培养出不仅精于技术和操作技能,而且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有持续发展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只有当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形成一种自觉和文化,大家觉得人文素质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时,素质教育才算真正实施了。
参考文献
[1]顾沛:《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9期。
[2]史习明:《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3]杨桂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化与融合》,《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9期。
[4]甘均良:《试论理工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5]杨叔子:《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8期。
[6]侯自新:《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与融合》,《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0期。
[7]吴中福:《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及其实现机制》,《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0期。
[8]杨叔子:《科学人文不同而和》,《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阅读期刊:科学大众(小学版)
《科学大众(小学版)》(月刊)创刊于1937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科协主办。它是一份综合性科普刊物,曾以丰富多彩的科技知识、严谨认真的办刊态度、高雅的格调,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家以及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她曾影响过好几代人,使许多青少年走上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道路。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